书籍 八次危机的封面

八次危机

温铁军

出版时间

2013-01-01

ISBN

9787506055574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奇葩的观点,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危机的因果本末倒置。站在“统治阶级”的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得出了城乡二元结构,具有更强的弹性,可以在经济危机时,进行对内的成本转移。
很少有人认识到中国农村改革恰恰不是渐进的,它一上来就把农村中的最重要的资产土地分了。危机硬着陆的结果要么被叫做调整,要么被叫做改革,没有本质差别。我要做的是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告诉你们60年代的调整和80年代的改革,其实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别。历次危机所造成的代价只要能够顺畅向乡土社会转嫁,城市产业资本危机就能软着陆,现在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1%,危险已经开始。把乡土社会毁掉,将不会再有危机软着陆的基础条件。现在生要把农民的地剥夺,把他们逼成无产阶级,用激进政策断掉回去的根,让进城打工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我们以为是历史进步,有谁想过,他原来是小资,把小资变无产,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写的比较枯燥,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可以不断对农村通过剪刀差来积累资本,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也可以转嫁到农村完成软着陆
一带一路的核心想法,早在2010年就已经形成。这个例子,也体现了本书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跟中国政府的政策联系紧密,第二个是以工业化为思考的中心。工业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经济基础。这本书可以看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果。所以该书跟后者的一般性问题纠缠在一起。例如,对地理不敏感,但也认识到三线建设不容易成功。又例如,在信息化的时代仍然只谈工业化。再如,书中点缀着军事问题,但没意识到(重)工业化直接来自军事需求,即炮弹需要钢铁工业,火药需要化学工业。最后,是对(大)城市化的一般性反对,仿佛站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伦敦,远眺21世纪的幻象城市。最后,认识到到土地制度、中产阶级和中国政治稳定的联系,但没预见其变革。中国有自己的独特问题,例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它们的形成需要记录和分析。仍然五星好评
温铁军先生的许多观点对于文艺青年、崇尚西方普世价值自由主义者是难于接受的。农民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牺牲,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供养了城市以及精英阶层。
来自20大哥的推荐。由于我不具备经济方面的知识素养,所以我没有资格和能力对这本书的论述和结论进行评价。但从这本书涵盖内容的截止时间2010年到现如今的历史发展来看,能感觉到作者反映出的问题,很多都得到了回应。三农问题是作者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写作主题就是在新中国经历的八次经济危机中政府的应对措施,主要分析了城市危机靠向农村转嫁危机代价和成本而得以实现“软着陆”的种种例证。并陈述了农村为中国发展付出了“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为城镇化提供土地资源。”作者也大力弘扬对新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与投资,寄希望其能够为中国特色的化解经济危机之路奠定必要的基础。读此书,最希望人们对农村能多一丝同情,少一丝冷漠。农村问题,绝不能靠农村消亡来解决。
分析中国近代史详细,角度新颖。补了很多近代史课。作者态度客观。
振聋发聩 真的好难读 我读了一个多月了 还有一半 啊啊啊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利用外资的资本积累 靠农村承担了工业化成本 拥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 但城乡差距拉大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借助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转移 由社会接住了甩的包袱 经济进去高速增长 但积累了社会问题 压力很大 第七次 第八次 输入性通货膨胀 通过新农村建设 刺激内需 化危为机 但要防范外部的金融霸权 最后的大事年表太有用了 高屋建瓴从宏观视角梳理了现代的经济史 一个全新的角度 其内在逻辑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五次和第六次危机写的特别有见地 任何制度都有收益和成本 关键是看这个成本怎么被既得利益集团转嫁给弱势群体 解决产能过剩现在的做法是用远期过剩掩盖当期过剩
值得收藏
一言以蔽之,先行者原本应当承担的成本和支出不断被各种接盘者承担,即各种意义上的成本转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