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的封面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

郑永年

出版时间

2013-03-31

ISBN

9787506061285

评分

★★★★★

标签

政治

书籍介绍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是从行为方式的视角对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进行概念化的首次尝试。尽管中国并没有一种联邦形式的政府体制,但作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日益遵循联邦制的原则在运作。联邦制作为中国的一种运行机制被置于研究之中。作者将中国现存的政治体制定义为“行为联邦制”,并在书中对它的起源和动力做出详细的分析。这一体制主要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驱动——政府间的放权化和全球化。当1980年代实施的经济放权导致“行为联邦制”的形成时,9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加速了这一过程并越来越施加影响,使之表现出制度化的趋势。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言
致 谢
译者的话
第一章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研究方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每个大国都有这样的中央-地方相互影响和控制的策略,所以还是抛开标签,研究放权和博弈过程的为好。而且若然把为了经济发展的政治放权理解为中央的无力,就会忽视了政治关系的其他方面。当然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江浙粤的分析颇见功力。
终于得见郑老师的博士论文,联想至克强总理的话,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真是温情而卑微得不行。
许多政治学的研究,创造一个新概念或新术语,并进行解释与分析,本书也不例外,所谓“行为联邦制”,不过就是财政集权与分权的一个模糊比例的组合。但论证还算扎实,毕竟是二十年前的书了。翻译很认真,为其中文版增色不少。
强调地方之于中央的主动性自然重要,但“行为联邦制”的名头有些大吧。
第一章文献综述和第二章“行为联邦制”的提出很值得一看,第七章西南6省经济协调会是当时少见的材料。作者提出中央地方关系基于强制、谈判、互惠,但在第一章中强制、谈判包含互惠,边界很模糊。关于经济学现有文献解释decentralization部分,作者看法还是挺一般。总之值得写个大纲。
关注点很好,但是根据作者的叙述,这样的行为联邦制,权力仍然是从上至下的。地方虽然有选择治理模式的权限,但地方励精图治的动力仍然是为了进入中央,仍然是从上往下的。而中央给予地方的权力,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在中央的冲突中获得地方的支持。这样一个联邦,虽然地方有一定的权利,但显然是不稳定的,中央有一天不一定再需要地方的支持,而地方失去来自中央的动力,地方治理权限再大,也将无济于事。 不过作者的方向我也是认可的,一个制度化的联邦将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如果这个联邦不走向法理化,他就永远是一个空中楼阁。 不过积极的想,给予地方权限探索道路这件事已然已经变成了党内文化,这是一个传统性的保障,也是一种进步。 此外关于中国的统一大市场是如何形成的,作者没有具体讨论,我认为这是一点遗憾。但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好的启发。
作者较早期的论文,因为时间久远对现代的参照意义不强,但对于演变的历史还是有其独到的眼光
其實和《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有些像,只不過選取的方法不同。
学术书,消遣慎看
四星半。虽然很繁琐,也引用很多官方讲话和内部文件,但本书对数省(江苏,浙江,广东,西南各省)的微观叙事更让读者对中央与地方的动态互动有更清晰理解。比起宏观的行政-发包制,本书试图通过各省之间的互动与利益相关者的心态出发,指出理性人假设的缺陷和实际政治中的复杂多变。本书模型用以解释八十年代改革派放权思路是可行,但对“再集权改革派”为主流的今天已经失效。“行为联邦制”仅仅是某个时间段内因中央的考量而出现的行政手段(就算是80年代也是有来自保守派的警惕),而绝不会过渡到“法理联邦制”。正如广东地方主义在80年代是受到鼓励而十年后就需要被取缔一样,中央永远是抱着巩固自身统治出发去变化政策。真正的“法理联邦制”依然需要中国人不断探索和社会思维的总转变。(PS:身为广东人特别认同分广东政局变迁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