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966年的封面

1966年

王小妮

出版时间

2013-12-31

ISBN

9787506069533

评分

★★★★★
书籍介绍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的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王小妮: 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下放农村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诗歌随笔小说多部。作品包括:《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世界何以辽阔》、《安放》、《一直向北》、《上课记》、《上课记2》等。

目录
壹 普希金在锅炉里
贰 钻出白菜窖的人
叁 两个姑娘进城看电影
肆 新土豆进城了
伍 一个口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联想到当下对王小妮的讨伐,历史是一个闭环。
我仍然认为王小妮的好在于语言,诗意的语言让故事变得宽阔了。那个年代的恶与痛,自然还有爱都藏在语言里。如果年代是故乡的话,1966年,也有我们回不去的乡愁。
关乎文革。十个短篇都是用普通的市民村民,或尚未被揪出的黑五类子女等的视角来讲述,几乎没有任何暴力的描写,却通篇都笼罩在一种山雨欲来的恐惧中。我总担心人物会在下一页死去或被残酷折磨,但没有,但总会有。这小说真是诗人的手笔。王小妮是长春人,也提到了长春围城。小说是诗化的东北话,能闻到方言味,但不故意用方言。她的文字已经被诗洗礼的空灵干净了。
《1966年》是关于这一年份的11个系列小说。王小妮截取了东北某城市的普通民众生活中的11个横断面,写出了文革爆发那一年人们生活的荒诞、混乱和无序。她的笔调是冷的,冷淡,冷静,冷清。
以1966年这一时间横断面为节点,透过普通个体的生活化视角,反映文革带来的社会动荡与变迁。作者笔法疏淡轻盈,然而这种举重若轻的背后,却是一个个个体、一个个家庭生命中无法承受之恐惧与伤痛。我读到过的关于文革的最好文学作品。
在1966年,人们没有名字。
运动了
用11个普通的人故事揭开了不大普通年代的一角。
文笔雷同,总感觉是同一个故事
关于1966,你读过太多红色年代的灰色故事。而通过这本书,我亲密地接触了过去那份不安,狂热及荒唐。当时的人们不知道,他们头顶那片蓝天的不远外,有大片乌云迅速靠近,他们也无法洞察,那团被歌颂的红,终将灼烧善良,逻辑,和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