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技术赋权的封面

技术赋权

郑永年

出版时间

2014-03-31

ISBN

9787506070805

评分

★★★★★
目录
“IPP文库•中国研究译丛”总序
译者序
英文版序言
致 谢
第一章 技术赋权的政治学:科学与民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过时10年,中国互联网早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里面有一些干货,偶尔闪烁见解,然而总体而言观点趋于“知识维稳”。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知识分子是为谁辩护的?如果一个观点与主流和官方相同,作者为何苦口婆心?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作者对互联网技术的理解和分析非常浅薄,全书的论述基本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详细解析后加上对互联网的泛泛而谈得出一个总是正面的、“有意义”的结论,无法让人信服。
这本书很牛逼啊,郑永年是谁?我孤陋寡闻了。
英文版写于十年前,内容较为浅显,收集的资料不错,翻译流畅。准四星。
现在是2018年10月16日,看完这本书。时移势易,不胜唏嘘。
干货很多,对很多问题的梳理十分清晰,宏观掌控的同时又有微观视角。对科学与民主的引入、对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的区分,对“政权变革”概念的使用和分析,都很能切中要害。感觉不足之处,没有关注和分析“退出”的部分。
以西方的思维体系去评价中国的互联网与政治体制,可谓空中楼阁。作者对于国情、社情与互联网的技术认知也仅停留在表面,缺乏严谨的论证与翔实的数据参考。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十多年前的书,内容过时,作为历史回顾还有些意义,有些道理值得参考~ 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中国网络环境的变化
关于国家-社会关系的互动阐释地很清晰,但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和2006年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互联网技术对国家的赋权以及对社会的赋权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来,一方面国家能够通过技术变革比以往更广泛地控制信息流动,继续宣扬其现代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社会联结也因为更多的人群加入之后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二者呈现巨大的对抗压力,国家应对了一次次网络推动的社会运动之后,其政策可能反而进一步收紧,而非退让,国家-社会之间也呈现出很强的排他性,政治自由化在国家-社会的激烈斗争中也越来越模糊。
比较来看,华人的书真的好读多了
不知道郑先生去开会,是不是又基于此书更新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