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孟溪那边的封面

在孟溪那边

胡桑

出版时间

2017-10-31

ISBN

978750609826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

“在漫长而悠缓的童年岁月中,一些事物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幼小的神经:星空、植物、地图、村庄、雪、鱼和烟花。我在漫长的追忆中,去抚摸这些事物,并逐渐建造一些文字的房屋,让它们定居其中。”

北岛、王家新、韩少功、王鸿生、金雯、刘丽朵、 包慧怡诚挚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方言里,‘孟溪那边’意味着遥远。”

“在这片土地上我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没有这段时光,我现在将一无所有。”

年轻诗人、学者胡桑的首部个人自传性散文。他用一种绵密、紧凑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描摹、追忆、还原甚至重构了一个故乡,一个位于江南腹地的村庄,一个正在消逝的村庄。胡桑以对事物的极度熟悉以及近乎宇宙论的雄心提供了一部关于八十年代江南乡村的全景图,但是,他对内心的迷恋、对幻觉的执着,又展现出一幅通常意义上的乡村并不具备的心灵图景,以诗人的笔触在时间的进程中凝视这个村庄,开掘出一个内心深处的源初故乡。

...................

✲推荐评论✲

北岛、王家新、韩少功、王鸿生、金雯、刘丽朵、包慧怡诚挚推荐!

☆记忆与想象,二者之间的相互激发与相互再造,使胡桑的青春岁月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纸上不断更新的自我陌生感。

——韩少功

☆把地图上的某个点,展开为可以抵达的事物,使胡桑拥有了自己的江南,一个质感的、无尽的、被诗和远方唤醒的江南。在他的具有轻微摩擦力的词语中,世界停止了溶解,时间不再化为乌有,万物栩栩如生,一切都期待着初始的分享。

——王鸿生

☆《在孟溪那边》的可读性不言而喻,娓娓道来的文字感觉,恰如我认识多年的胡桑其人,质朴、多思之外,又难得流露出感性的一面。无论是文学地理学的精微测绘,还是写作发生学的追述,又或者创作心理的反观自视,都全面拓出新的散文风景。

——翟月琴

☆它(《在孟溪那边》)为我们敞开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文如小舟,使得胡桑得以引领读者向逝去的记忆漂流,同时,这种漂流也通向别样的想象,通向隐含的“我们”。

——王健

...................

✲编辑推荐✲

☆他的语言是有诗人的语言,不矫情、不造作,平实、自然、充满江南的气韵和才情。兼具诗人的才情与知识分子的思辨,文本非常迷人,让人一读就进入文本意象中的江南。星空、植物、地图、村庄、城镇、街道、湖泊、运河、雨、雪、鱼和烟花。既有沈从文、废名的冲淡淡泊,又有普鲁斯特意识的瞬息流动。让人沉醉、心折。

☆豆瓣人气插画师彩色插图,内附精美书签和作者手绘家乡地图。

☆印制精美,内文为80克华北纯质纸,封面及腰封为优选特种纸,质朴温暖。

胡桑,诗人、学者、辛波斯卡译者。1981年生于浙江省北部德清县新市镇。2007至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012至2013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任访问学者。201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参加太平洋国际诗歌节(台北花莲)。著有诗集《赋形者》(2014)。诗学论文集《 隔渊望着人们》(2016)。译著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014)、《鲍勃•迪伦诗歌集》(2017,合译)、《染匠之手》(奥登散文集)等。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目录
自序:索引故乡的异乡人
隐逸的江南
夜晚的修辞
雪:一个世界的逝去
疯子、乞丐和商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故乡写的很私人,很平淡,大量陈述式白描,文章里的「我」字出现得极其频繁,如果不认识作者的人看了可能读起来会很索然无味……
看树木如何安静又羞涩地自然生长,时间如何在隐秘的河床中湍湍流淌,以及记忆的网如何柔软又柔韧地编织出那些星棋密布、盛大、迷人又幽微的片段。
虽说是散文,却是诗歌一般,句子或长或短错落,能跟着想象开来,翻起来便读一章,断断续续近一个月才读完。好像游走了一圈烟雨江南,最喜欢诗词和烟花的篇章,一篇美极一篇趣致。我从小就在非家乡的地方漂来漂去,对家乡的记忆也不是那么深刻,又没什么童年没什么朋友,十三岁之前的记忆都是模模糊糊的,总是羡慕他人,然而读完这本,这“乡愁”和“童年”虽是别人的,也在我心里变得鲜活了起来。
羡慕作者回到家乡。。。
从文字到装帧都是那么恰当,蒙着雨色的青绿正是内陆之人对江南的第一份想象。一个诗人的天真是有出处的,读这些沉静、充满意趣的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了解一个人,我看到了他所认识的世界。自然的物性和人的智性在里面缠绕,可看作其“个人史”“阅读史”的开端,一字一字像簌簌的雪在下,非常安稳。
偏向于意象书写的追忆录,韩东先生的《扎根》给我留下的也是这个印象。或许正如胡桑先生所说的,他早年看小说,情节大概虽不能记起,但清晰的记得书中的意象(人物的衣着,屋中的摆件等),而这本追忆录似乎就是对儿时的阅读经验的一次复写,偏重于意象的打磨,轻于情节书写。这和小说家的追忆录给我的印象不同,阎连科、马尔克斯的追忆更偏向于形象的建构,所以叙述情节就成了形象搭建的应有之义。
跟作者一样,我也喜欢记住细枝末节无足轻重的微小东西,忽略庞大的东西。
书写它的时候,我会觉得故乡不是一个凝固的地方,它是流动的,像记忆,像流水。
胡桑兄身上长了一个江南。
读到第一页的时候就被打动了,忍不住写下一些感受,作者对故土的思索有一种木石质地的朴素。 幸福中离散着恍惚,割裂和矛盾感。 上一次看到故乡的文章是在吴念真那里,会感觉到有点相似的风格。但是有不同,德清离学校很近。到时候有空一定要去走访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