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他人的血的封面

他人的血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出版时间

1999-07-31

ISBN

978750680706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以让・布劳马和海伦这对青年恋人为主人公围绕这二人在二战中的命运,揭示了一个严峻的思想主题――一存在与虚无由此阐述了存在主义理论。

让・布劳马本是一位富有的印刷厂主的儿子,后来加人了法国共产党,但

在一次集会时因与会者观点不同而发生殴斗他的朋友雅克遇弹身亡。从此布劳马开始对政治心灰意冷并退出法共而采取和平主义态度。海伦是一位商店售货员因一偶然机会与其男友马塞尔的朋友让・布劳马相识很快她便与布劳马坠入爱河。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果这对恋人因意见相左而分手布劳马积极投入抗战工作中海伦却与德国人混在了一起。后因海伦目睹了犹太人被迫害的一幕她才重新回到了布劳马的身边并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身负重伤不治而亡。

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存在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法国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不愧为一部存在主义小说的杰作。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68)――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存在主义的鼻祖-保尔・萨特的终身知己。她的存在主义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用户评论
回头再来做总结
又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其他的人并不像我使用的钱币。哪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能把他们作一比较,计算一下他们的人数,声称知道对他们正确的估计呢?这种自以为是的意图,上帝也是办不到的。人既不是受人摆布的棋子,不是赌注,也不是可以骗取的力量。每个人在别人所不能及的自我的最秘密处都拥有真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只属于他自己,任何补偿都是不可能的。 我拒绝自己像造物主一样把自己昏庸的意志强加给世界。搞政治,这就是使人成为只有一览无余的外表的人,就是把他们当盲目的群众对待,以便把存在的特权像一个活跃的思想一样留给自己。这个思想本身,为了影响那些无生气的人们,鼓励他们,必须变成一种机械力,一种难以测度的机械力,在这里,我自己也辨认不出自己了。
流他人的血是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
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在存在和虚无之间的中间状态(黑格尔)
大段存在主义的描写,心满意足。然而中后段长篇幅的政治与战争让我很痛苦,所以断续看了几个月。果然还是一直呆在象牙塔里……牡蛎的譬喻我很喜欢。“她可以宣称她是自爱的,这种爱情只不过是自己的甲壳内部的一种温存的颤栗。这种厌倦,这凝固的牛奶的酸腐味,简直像她的肉体,这是一种含蛋白质的松弛的微微颤抖着的肉体,恰如一个牡蛎,因为牡蛎正是以这种方式感觉自己的存在的。我的思绪,像那颤动的睫毛,它像要⻜向某种事物,然后又收缩回来,继而又伸展开去,最后还是落回原处。海伦从沙发上跳了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必须有点事情干。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呢?无疑,牡蛎比我更完美,甲壳以外的事情它们甚至连想也不想。”
“我们不能触及他们的自由,既不能预见它,又不能要求它,这正是我深感棘手之处。构成一个人的价值的东西,只对他本人存在,对我就不存在。” ———— 上帝是不存在的,她不爱保尔,让不爱她…未来在城外一滴一滴地淌着,过去变成了空壳。一个没有生命的空壳不值得遗憾,它已落进尘埃…整个人间只不过是一去不复返的流亡。
才看两页就感觉在看自己的日记。。。我的妈呀 怎么喜欢用的句式会这样相同呢🥹当然我和波伏娃的差距是大得多了 这本书的人称代词变化好快噢
从叙述视角可以看出是在《女宾》基础上做了更复杂的处理,结构也运用了非线性,过去的回忆用两个主视角穿插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完全没必要改变字体。比较适合与《皮洛士和齐纳斯》对照看,很像是给它写的一个具体例子,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的意义,在行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波伏瓦的其它小说相比,更像马尔罗的小说,但切换回海伦视角又恢复成她的小说,可能是不想“为了艺术而艺术”,所以后面再也不这么写了。关于海伦的部分有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如果全是第二人称的话,感染力会不会更强一些。对话里的“存在”这个词太多了,反而显得过于刻意,好像小说里的角色都是存在主义者或了解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