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沉重的肉身的封面

沉重的肉身

刘小枫

出版时间

2020-06-30

ISBN

9787508099491

评分

★★★★★
书籍介绍

《沉重的肉身》是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的经典著作,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即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已多次重版,畅销不衰。《沉重的肉身》一书收录了刘小枫教授的8篇随笔。作者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本书通过复叙事的方式来探讨现代性处境下的伦理状况。“什么是伦理?其实就是以某种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而基于个体肉身在世的生命感觉的伦理学,有别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伦理观。作者从不同作家的叙事中剖析审视现代性伦理,进而划分出两种现代性伦理形态,即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本书通过不同作家的不同叙事,让我们感受到两种不同伦理的差异。

刘小枫教授(1956生),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85)、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1993)。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年起任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责任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比较古典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古希腊-罗马文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

主要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圣灵降临的叙事》、《现代人及其敌人》、《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拣尽寒枝》、《儒教与民族国家》、《重启古典诗学》、《施特劳斯的路标》、《共和与经纶》、《设计共和》、《百年共和之义》、《比较古...

(展开全部)

目录
前记
引子:叙事与伦理
丹东与妓女
思想界的刑事侦探毕希纳
丹东之死是因为断头台变成了礼拜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一部如诗如叹的文学作品读。“沉重的肉身”即神义论的具身叙事,即昆德拉避开的“神义论的自由伦理的可能性”,它既否定由宗法道德和利维坦式世俗神性/公意对个体身心的全面掌控,鼓励个体摆脱由去身性、必然性和总体性编织的牢笼,也批判人义论自由伦理个体在对灵魂的激进放逐中自限于偶然、反讽的生存雾霭。昆德拉笔下的萨宾娜嘲笑人民伦理为“媚俗”,却切断了灵肉间的神性牵连——“命运中的那根生命细线”,以为抛弃灵魂而轻盈得空虚苍白的身体至于自由美好之境,却由此从共同体的公意专制走向个体的身体对灵魂的虚无专制,二者均主张自己是真正的自由,但却都对个体造成了压迫与阉割(丹东和卢梭/罗伯斯庇尔同属人义论)。如果说前者是昆德拉的“媚俗”所攻击的那种破产了的神话,那么后者正是现代性自由伦理中的“媚俗”神话,且正大行其道。
作者的倾向很明显,批判公意道德和人民伦理,肯定个体道德和自由伦理,符合那个年代的风气,但他也指出自由的负担,和个人道德的软弱无力(道德相对性)带来的恶。自由是枷锁,是悖论也是意难平,选择自由伦理意味着,个体要背负因生命的欠然带来的在世重负,承担自由决断后的道德承负,而爱能为重负下破碎的生命热情带来慰藉,唯有爱能产生对成为碎片的生命热情和理想的信心和盼望。宗教始于伦理学困惑,借助叙事伦理,尤其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刘再次完成了自己的神学确信。行文风格有模仿克尔凯郭尔的影子。感叹他遣词造句的能力真好。
读完了第一部分。觉得作者确实是有思考的,也很有意思。但是部分句子摘出来本身的逻辑并不是很明确,下定义或者判断显得有些武断。读不下去了,就这样吧。
一本随笔、一本读后感、一本哲学著作,一本需要多次阅读的伦理学书籍
前150页五星,后半部分三星。说人话就是,作者认为人义论的公民伦理和自由伦理都有缺陷,会造成专制或者放纵,因为他们都想要让人——(前者是政权代表的公民的集体,后者是个人的自我)完全代替上帝做道德的尺度,但每个个体的伦理价值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大家都是同样的灵魂身体,所以更推崇神义论的自由伦理,即假设有一个凝视和抱慰人的道德上帝。很人道很慈悲很深刻,但是说是随笔又满篇术语和长句子,说是论著又缺乏进一步阐释和注释,翻来覆去,后劲不足。且个人觉得作者对昆德拉有断章取义在里面,背叛了卡夫卡的遗嘱,也误解了昆德拉的本意。
枫师给人一种保友文人(或许)独有的油腻感,,,
就这样吧
极好。
作者的影评,带着一种特有的失意的忧伤,第一二篇挺好,揭开人民伦理的诡异逻辑,后几篇坠入一种意识流的虚无的洞穴里。
都是喜歡的電影和書,生命中的偶在,神的擬人化和人的神化,自由主義中的輕與重,身體的欠然與自然,每一個文字的倫理敘述都讓我迷戀。昆德拉的幽默神性,卡夫卡通向天堂之路的悖論痛苦,畢希納在丹東之死中隱藏的革命道德和伊壁鳩魯享樂的同一的虛無,基斯洛夫斯基對倫理人性的探討,還有牛虻中關於革命對身體「私人的痛苦」的成全。 我想我所有的欲求都應該是對這沉重的肉身的妥協,我分不清它讓我更接近大地還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