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亮的对话的封面

明亮的对话

徐贲

出版时间

2013-12-31

ISBN

9787508642253

评分

★★★★★

标签

社会

书籍介绍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目录
序言 Ⅰ
前言 中国需要公共说理教育和公民理性 1
第一讲 什么是说理 29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说理的目标不是绝对的“确实”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篇章编排不够清晰,对说理的阐释也不够系统。虽说作者呼吁培育中国公共说理土壤,但负面例子皆指向中国,美国案例全都正面,也是犯了情绪性谬误。
(逻辑+信誉+情绪)x(见识+美德+好意)
只是一本随笔集,却被包装成“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公共说理的著作”,全书缺乏良好的结构,文笔拖沓,不建议阅读。
这书本来前面看着还挺好,可是到了后面,各种例证私货太多,完全可以用其它的例子,严重影响了阅读。所以只给3颗星。
黃昏的上方有一顆鐵球,這種書寫的再好又有甚麼用呢?
一般
本书的后半部分值得一读,对说理的评价很高。讲了什么是说理,怎样说理,说理的起源,说理的现在发展这几点。人们对待环境有私域和公域之分,在私域内,处于放松状态,情绪的满足需求超过理性。讲话很少会四平八稳,力求无懈可击的啦。而有在公域状态下,人才会有说理的念头产生并愿意付诸行动。但普通人的一生中,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故而想要拥有一个大同的说理环境,还是很难。譬如说,现在的网络。 很好笑的是,作者在后半本书,说了很多他心目中良好的说理情景。包括但不限于,平和、无攻击性、温婉、不表现出争辩样子、维持自身的善意形象等。但在前面几章,哇,那种字里行间的对中共的阴阳怪气和讥讽,言辞傲慢、尖酸刻薄、装腔作势、给人带来不快等等所谓不好好说理的作法,几乎都活灵活现地演绎一遍了。什么叫春秋笔法啊。粉墨登场了属于。
反洗脑的"洗脑"
吕叔湘先生从1986年开始译斯泰宾的《有效思维》,他如此执着于此书,大概是有感于“文革”过去10年后,说理在中国仍然是一种尚未实现的有效思维吧。现在是2022年了,很遗憾,我们还在谈公共说理,仍然还是一件普及和启蒙的工作。徐贲先生写出了一本自己想要写的书,系统地论述了公共说理的方方面面。然而,当社会没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而政治又不尊重和保护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公共说理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呢?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握紧的拳头。”——只有理性还不够,开放合作温和善意包容也很重要。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常识(通识),然而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缺乏常识,多么需要说理训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