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历史的峡口的封面

历史的峡口

王军

出版时间

2015-06-30

ISBN

9787508652030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历史的峡口》是新华社记者王军最新推出的重磅作品,选取了作者2010年以后撰写的9篇最新作品,记叙落点跨度150多年,其间,是中国近代以来被迫的转型,也是人类最大规模的转型。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正在中国进行着,追求现代化的脚步使人们忽略了城市化本身的复杂性,对建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戕害、对城市规划的短视、对城乡利益的分配不均无不令人哀叹。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决胜的时刻到来——公私关系之再造、地权契约之重建,邦本所系,正在奋力推进之中。这一转型还没结束,正在冲击前方的峡口。前方的峡口已透过来光亮,如何冲得过去?

《历史的峡口》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定格这一场宏大叙事的若干镜像,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以及南国水乡,钩沉历史,发力当下,把这些故事放在更加辽阔的背景下书写,更能让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资源,助中华巨轮驶过历史的峡口。

目录
前言
壹 圆明园的记忆/1
“自圆明园焚毁至今日,历七十二年。”1932年,滕固为《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书作序,“毁后残迹,经自然销磨以及强有力者之窃劫,所存遗物,为数已微。吾人执笔述此,俨如描想千年前之古物,能不令人叹息。”
贰 首都计划的百年大梦/25
1928 年北伐成功之后,国民政府营造南京。这是15 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改建北京之后,中国首都城市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规划建设,并牵扯一场规模同样可观的技术与政治之争,见证了辛亥革命终结帝制之后,中国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的光荣与梦想。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十年前初到北京,读到了王军的《城记》,对于近代国人“焚琴煮鹤”般的方式,对待古城、对待古建筑、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扼腕与愤懑之情。这种感觉太过强烈以至于作者的后两本叫好的书《十年》和《采访本上的城市》买回来以后,一直不忍去翻看。 最近去图书馆,看到在新书架上有这本崭新的《历史的峡口》,站着把作者写的前言看完,已经没有了十年前那种愤懑的感受。也许,经过这么多年,作者成长了,而作为读者的我也成熟了一些吧。整本书除了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古建筑的美好追忆以外,更多的是对当前经济社会中最棘手的问题的不同于官方的一种分析、解读、以及真挚的建议之心。
@李文正馆,一下午翻完。看学者型记者写的书真是一种享受,比市面上烂大街的非虚构写作风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特别王军老师关于土地财政很不动产税的反复论证和推荐。另外的感触就是国家级媒体的资源,单就材料和采访对象而言,不是普通的市场化媒体能拿到手的。所以干货满满,信息增量巨大,不知道老师看到书出来以后一线城市的楼市再次疯长会作何感想。
【2015.11.23 — 2015.11.25】
书中提到的很多规划目前都已实现了,问题依然存在。
自《城记》以来一以贯之的关切,到这一本已深入到对相关制度改革的强调。“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已不仅事关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设计,更在于通过合理的经济手段与财税制度来保证社会公平以及公共服务的良性循环——所以,本书的要旨在序言和第六篇文。当然,还有民国南京规划的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精髓要义、广东保护传统村落的努力、还有北京:圆明园西洋楼的宝贵旧照、故宫在民国时的两次存亡风波、错失梁陈方案后的恶果、令人揪心的北京未来城市规划⋯⋯P.S.:之所以能不到两天读完本书,中信正常而少图的排版功不可没——相比之下三联出版的《拾年》至今仍未读完!图文混排又两栏文字实在分散阅读精力并拉低阅读效率⋯⋯ @2015-10-09 00:13:00
金陵首都计划真不错
很散,也可以翻翻
依然有很严谨的论证 还有历史罅隙中的轻声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前面几篇看得津津有味,获知了很多关于圆明园、北京城、南京城的信历史信息。土地财政和经济知识储备太不扎实,看得有点不明就里。
有几篇写得不错,有几篇就太短了,一下午看完,整体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