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封面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出版时间

2015-11-01

ISBN

9787508653211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了解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至关重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表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它不仅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更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成长于香港,在台湾接受大学教育,1970年获得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专攻俄国史与东亚史,1984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地任教。他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等作品,以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与历史而知名。
推荐理由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演变规律。书中结合丰富的历史案例和跨文化比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增进文化自信的读者来说,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华文化、历史感兴趣的人群
从事文化研究、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
对中国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思考的读者
以及所有渴望增进文化自信、提升自我认知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新千年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导论
(一)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鲁迅大于柏杨大于孙隆基
【done】【敢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有时可以成为测量自我意识之强弱甚至有无的标准。】比预期要高,分析真的很透,啰嗦但是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前面两章是论述的主线。引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角度,很有意思。看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绝望,文化力量太强,而身边很多人已经没有那么多陋习,但自己还是有,这和生活世界有关系,然后如何改变呢?这本书是没有方法提供的,只是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厦狠狠地摧毁
真的是盲人摸象,停留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切面,就开始掰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脉络,还没有高晓松视野开阔。说的道理基本正确,可是说理过程基本就是漏洞百出。现在年轻的中国人已不同于他书中的中国人,可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呢?就这几年就改变了吗?如果没有,麻烦作者用今天的中国人再举一遍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不过可以看出来,作者一定是经历了太多中国人,对中国人已经深恶痛绝了。哈哈哈哈哈
过于主观、啰嗦、浅显。既然要反映文化深层结构这样的大问题,就应该科学举例,而不是单一的主观诉说,或是举一些不具有普遍性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况且也没有做学术该有的严密逻辑和语言表达。一章弃。浪费钱。
基于对中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无比熟悉和深度思考,全面分析中国文化中种种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前现代社会里,足以支撑中国维持两千多年的超稳定结构,但在现代化进程面前却显得不合时宜。孙先生鞭辟入里的到位分析,就连我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深感认同。
怨气十足。义愤填膺的时候看得解气,平静的时候只觉得极端。
一本揭露国民劣根性的书,很多社会现象已经有所改善,有些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不觉的作者是想讽刺国人,而是给人以深处其间,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作者敢写因为他是华人,写的比较克制还是因为他是华人。
没看完。可能是因为修订版,重复段落太多了。写的冗杂又繁琐,逻辑又很混乱,实在看不下去。书中的举例也充满了年代感,虽然是批判的角度,但把80年代的批判放进现在总有种错位感。
不认为可以说深层,许多重复性的分析和论证,甚至不能说论证,只是在总结一些当年的一些现象,且篇幅过长。
这是一本文化批判的书,是一本激愤之书。不过,所谓关心则乱,学术研究似乎不能这样过于感性。所采用的案例过于琐碎,论述的重复,使得这本书的力量被削弱了。不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写得比较节制。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