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哲学·科学·常识的封面

哲学·科学·常识

陈嘉映

出版时间

2018-03-01

ISBN

9787508671079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和技术塑造的世界中。然而,科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哲学·科学·常识》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从古希腊智者们的论辩到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揭示了科学与哲学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之旅,也是一场关于真理、理性与经验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盛宴。
作者简介
陈嘉映,国内知名哲学家,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他于1952年在上海出生,经历过“文革”并在内蒙古插队,期间在艰苦环境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大师的著作,并自学德语。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嘉映专攻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并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翻译了两部德语哲学巨著: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界对这些重要思想的理解。作为一名哲学作家,他致力于将深奥的哲学理论通俗化,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哲学的魅力。他的作品如《哲学·科学·常识》、《价值的理由》和《何为良好生活》等,都充满了对生命与人生观的深刻洞察,用平易近人的语言重新讲述那些被前人讲过的道理。
推荐理由
《哲学·科学·常识》一书深入探讨了科学与哲学的交融与演变,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科学的兴起,再到科学认识对人类生活和世界观的影响。它不仅梳理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还揭示了科学方法、数学化过程以及科学与常识间的关系。对于那些希望理解科学本质、科学与人文关系,以及寻求知识真理性探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于热衷于科学史和哲学思考的读者
想要了解科学与常识互动过程的学者
对科学方法论和数学化感兴趣的科技工作者
以及所有希望在理解世界的同时反思知识本质和意义的求知者。
用户评论
大二读过第一版,记得是废寝忘食两天读完。陈老师的书本本都好,《价值的理由》循循善诱,《说理》体系完备。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和《旅行人信札》。
好书~佩服这种能把复杂问题整理得一清二楚又接地气的哲学家,膜拜陈嘉映。开篇就是麦克法兰式视角,李约瑟问题一直表达错了,并非中国为何没有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而是为何全世界只有英国创生了工业革命~赞
《科学中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终极理论之梦》《存在巨链》《何为科学真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牛顿研究》《近代科学的建构》《科学哲学》《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费曼讲物理入门》《西方科学的起源》《自然科学史》…+《物理学》《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
终于再版!国内读哲学跟着陈嘉映和邓晓芒读不会错!
当科学取代哲学,通过实证研究,并以数学化的方式勾勒世界以期提供整体解释之后,哲学的任务是通过概念考察与经验反思明述道理。道理不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新知,但能至少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
“本书要谈论的是科学怎样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科学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理解,在哪些方面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惑,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带来困难。”作者此目的已达成。而自己现代哲学部分尚未好好涉猎过,看到自然哲学和实证哲学部分很累。
全文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话。 “宣传的功能不在于对个体进行科学训练。宣传的全部艺术在于巧妙地把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事实、某些做法、某些需求上面来。不是要去教育那些渴望教育和知识的人。宣传的功效必须大部分瞄着情绪。而只在很少的程度上描着所谓的智力。因此。它试图达到的群众越广大,它的纯智性水平就将必须调得越低。智性内涵越少,宣传就越有效。宣传的成效,可不在于成功地取悦少数学者和爱美青年。像科学教育那样从多方面考虑看待问题,对于宣传来说是个错误。广大群众的感受性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智力很低的,而他们的忘性却很大。宣传的任务可不是对真理进行客观的研究。”
这本书前前后后拖了一年半才看完,虽是入门书,但真的很有启发性。
相见恨晚 我初中高中时学物理一直好奇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是那个数学表达式,可惜也没有人能回答我。我一直以为我要寻找形而上学答案,看完书后应该是要寻找一个常识的答案。 书中很多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本书提供了更多方式思考关于怎样学科学 和科学的意义。比如 感性模块和常识在我们认识科学概念发挥的作用等。 这些思考符合常识但是之前很少见到。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