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冲动的社会的封面

冲动的社会

[美] 保罗·罗伯茨

出版时间

2017-02-01

ISBN

9787508671574

评分

★★★★★
书籍介绍
如果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荒诞的年代,可能很多人不会反对。在我们所能想到的所有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我们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裂痕。 美国著名记者保罗·罗伯茨一语击中:我们的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成为一个巨大的引擎,它为个人、CEO们和政客们自私且短视的冲动服务,却忽略了社会紧迫的、长远的需求。 保罗·罗伯茨在这本书中带我们畅游了美国的社会、经济、战争以及医疗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全方位地阐明了我们如何变得沉迷于“最大化利润”,并为之不择手段。公司高管们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虑社会影响;政治领导者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来获取迅速回报;消费者沉浸在个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体行动几乎不可能……这一切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医疗体系崩溃、环境恶化、政治瘫痪以及深刻且不断增长的全社会的不满情绪。 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冲动的社会》对美国社会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描绘:美国已经完全屈服于“市场永远正确”的意识形态。我们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被理性自由选择所塑造的社会中,实际上,文化早已成为个人化冲动的傀儡,对合作、耐心以及自我牺牲的漠视让我们的未来毫无希望。 罗伯茨不仅思考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告诉我们如何应该重新掌握对我们的生活、国家以及未来的主动权。在讨论社会问题的各种著作中,本书是最为平衡,也最为尖锐的批评声音之一。 保罗·罗伯茨:美国著名记者,文章散见于《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新共和》《滚石》等知名刊物。著有《石油的终结》《食物的终结》,曾入围美国国家杂志奖、纽约公共图书馆伯恩斯坦海伦图书奖。
目录
冲动的社会
导论
第一部分 自我社会
第一章 越多越好
第二章 缺乏自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全球一个德行,文化短视和互联网交织下必然的
这么看来读点心理学也是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了,简直是读好心理学走遍世界都不怕。中信式翻译就不说了。主要内容就一丢丢篇幅,其他就是各种维度如切如磋的诠释,一种水论文的文风,随意翻一章内任何一段话或是举例都几乎是一个意思,有点浪费纸张。但作者有如同老子一般期望退回小国寡民时代的孤勇。
紧密联系现实问题的好书
部分有失偏颇,但总体值得一读,金融的周期引起企业政府的短视,网络和社区的“大隔离”让人们的观点更加极端,且更固执更容易愤怒。
一本对当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串讲,归结为消费者经济中自我与市场的融合,以及对商业、政治等多个维度的影响。
清醒的人在呐喊,但不知道沉睡和假装沉睡的人能不能听到,至少目前他们还是随着大潮流前进。获利者会贪得无厌,受害者沉迷被人催眠和自我催眠,有形的手还是要用啊!书的后面说了好多新希望,不知道当看到特朗普当选的时候作者是个什么心情😹
深刻的关于当前人类社会缺陷的观察和原因分析,虽然无法抛开本身的立场去列举更多的正面事例。
社会被消费主义影响,人们越来越短视。│剖析社会,也反思自己。│社会学,推荐阅读(开学读的第一本好书!强推!!!)
本书写于特朗普上台前,作者观察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分歧愈发剧烈的美国社会,在制造业和房地产的繁荣后,美国或者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面前似乎只剩两级分化的深渊,社会能提供的尊严和安全感有限,网络和消费主义却能让人人成神,所以大众日益狭隘又缺乏风度和耐心,社会日趋碎片化。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只能由人产生,而现代技术和金融业却可以完全跳过人力产生巨额财富,我们到底像工业革命前期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样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被碾碎的代价,还是人类已经注定不可能拥有更平等团结的未来?作者在书的最后一章乐观的展望美国的分歧将日益减少,但特朗普的上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变得更温和,也许人类作为一种种群庞大的群居动物却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本就是无可跨越的原罪。
倒是觉得消费型社会倒也没错,别把人类看得太高尚,这就是人的本性。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