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樱桃的滋味的封面

樱桃的滋味

[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出版时间

2017-09-01

ISBN

9787508676982

评分

★★★★★
书籍介绍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拍摄了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国际大奖。

阿巴斯的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 世,纯粹、简朴的故事给人以最单纯的感动。影像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樱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部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目录
"目录
前言
沙漠里的人
第一天
第二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好喜欢,在我心目中可以和《雕刻时光》并列了,老塔和阿巴斯都追求“诗性”,但是两人的路径截然不同。在老塔的电影里,诗性是高度抽象化的,它无限度地逼近对于尊严、神圣与纯洁的考量,而在阿巴斯这里,诗歌就是伊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哲学,诗歌存在于广播、墓志铭、老祖母的口中,存在于那些“自己都觉得不值一提”的小事里。阿巴斯教会我“听电影”,如果没有这本书里的提示,我在初看《橄榄》、《生生》等电影时不会去谛听狗叫、汽车发动的声音,也教我会去捕捉和等待一扇没有推开的门背后的期望,甚至教会我领悟“车”作为最佳思考载体工具的意义(《樱桃》、《橄榄》、《如沐爱河》里,车内谈话占了很大比重)。阿巴斯的思考是从电影的身体里天然长出来的,不是用术语修辞嫁接在视听之上的假肢,对于后者,他大概会评价道:“又一个抽象概念”。
2018年已读036:阿巴斯电影工作坊的讲课记录,关于电影结构与叙事,关于演员、对话、场景的选择与呈现,尤其喜欢他关于电影中真实与谎言的论述,电影中充满了诡计,一切都是谎言,但吊诡的是,电影正是用这些谎言来表达一种深刻的人性真实。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谈电影,阿巴斯从诗意电影、电影的诗意瞬间延伸至诗歌与摄影的诗意,从电影的不确定与模棱两可,谈到同样具有未完成特质的诗歌。而他所偏爱的、凝结于电影、诗歌、摄影的开放、模糊、广阔潜力、对多重解读的邀请,也正是他始终身体力行的艺术美学。阿巴斯所说关于墙内的自由与限制以及如何跨越界限,让我想起侯孝贤说过相似的话:“创作一定要限制,创作没有限制,等于没有边界,没有出发点“,审查并不能成为平庸的借口,限制反而会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阿巴斯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质朴纯粹的亲近感。对于诗性的理解贯穿了他对电影、摄影、诗歌乃至生活的态度。诗的棱镜功能提供了一种复杂性,每个人都在棱镜中投射自己的幻想,它可让你重新认识自己,也可引导你探讨一些无法公开讨论的东西,创作者只应负责提出问题,留白的神秘性自会推动观者和创作者双方的想象和思考介入,这种模糊性和开放性带来的复杂(也可以称为是广阔)便是阿巴斯钟爱的诗性语言。好的诗歌字字珠玑,以简为美,他的电影理念也一直在遵循着这种极简主义,但也像撰诗一样,电影背后必然也处处隐藏着创作者精心布置的诡计(这或许才是最难的)。关于审查制度,抱怨的中国电影人都应该好好学习下阿巴斯。“只有将我们囚禁的东西,才能让我们自由”。很理解也很赞同阿巴斯的理念,但同时拥有勇气、勤奋和诡计的“诗人”却凤毛麟角。
「有个祷文请求上帝显示事物本来的样子,然后上帝创造了数码摄影机。」
每当读完这些大师的作品,就会感觉特别无力。你看,人家的本职工作是导演,拍电影的,只是把自己的几天的生活记录下来,说了一些自己对拍电影的感想以及对于新人的指导,都会如此有趣,比很多作家来得新鲜,并更有内容,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去说自己是作家呢,,当一个作家的身份也变得没有含金量。
诗人和绘画的身份奠定了阿巴斯的审美和文学高度,对电影的态度和理解,成就了他的作品。
阿巴斯是电影诗人。
越想越不明白,哈哈。想读阿巴斯的诗了。
无论是从调教非职业演员还是艺术宗旨的定义来说,阿巴斯与赫尔佐格都是同道中人。尽管阿巴斯电影里符号系统发散,参照影史的痕迹亦近乎全无,但能轻易泛谈戈达尔、塔可夫斯基、费里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黑泽明、伯格曼等,我还是不太相信他看过的电影那样少。脱离商业和资金的奴役约等于靠近自然和真正的人类,拍和写的形式愈随性,愈迫使观众主动灌注情绪与思考。艺术家很奇怪,一方面期望有人可以感受其作品找到伯乐,另一方面绝对拒斥他人的解构和分析。
如获至宝,阿巴斯掏心窝子的话。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