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峰会的封面

峰会

[英] 戴维· 雷诺兹

出版时间

2018-04-01

ISBN

978750868183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峰会议题总能牵动全球目光。《峰会》一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关键对话中。从巴比伦到G7,从丘吉尔与希特勒的紧张对峙,到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的历史性握手,这些峰会让我们窥见大国间的权力游戏,以及在和平与冲突边缘徘徊的世界秩序。本书不仅揭示了外交艺术的微妙之处,也让我们反思决策者的选择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作者简介
戴维•雷诺兹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国际关系史教授,同时也是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研究员。他拥有丰富的学术和教育背景,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和日本大学进行研究。他的学术成就显著,撰写并出版了数十部关于20世纪世界历史的书籍,其中《掌控历史:丘吉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荣获了2004年的沃尔夫森奖,显示了他在历史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除了学术著作,雷诺兹还参与了BBC多部关于20世纪历史纪录片的制作,他擅长运用丰富的史料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观点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推荐理由
《峰会》一书深入剖析了影响20世纪的关键元首会面,揭示了外交舞台上的策略、人性与历史的交织。它不仅展示了峰会作为解决国际冲突重要手段的历史作用,还探讨了随着时代变迁,峰会形式和目的的演变。对于那些对国际关系、外交史或全球政治动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是理解世界秩序形成过程的宝贵资源。
适合哪些人读
对20世纪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重大历史事件背后外交策略的人群
对全球政治和领导力有深入探究欲望的学生、学者或政策制定者
热衷于历史分析与战略思考的普通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里根老婆真是个讨厌的角色:决定住处靠占卜,和戈氏社会学教授老婆聊不到一起去说人家出风头,愚蠢无知的形象跃然纸上……
《峰会》是大国外交三部曲的第二本,为读者详细再现了影响20世纪的六场峰会外交。时间囊括二战、美苏冷战、阿以冲突、反恐战争这些20世纪中最牵动人心的时刻。每一个章节都详细讲述了每次峰会的举办背景、筹备经过、谈判历程、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峰会中各位亲历者的形象:这些人或是国家元首,或是参与政策指定的幕僚官员。不管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浪漫主义者,或是实用主义者,但终究是人,都会有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人性中的闪光点和劣根性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聚光灯下受到媒体、选民、政治对手、游说团体的影响和压力,在不得已而为之、识大体顾大局、威逼利诱和言不由衷的状态下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所有的六次峰会中,我最喜欢卡特、贝京、萨达特的戴维营峰会。全书的翻译很好,有大量的外国人名,读下来还比较轻松。
峰会外交其实就是高层领导人极尽个人之能事,他们更多的是被个人意愿所驱动,而非出于理智。即使得到了有效的团队协作,领导人在峰会上的表现也会因个人的能力而异。他们必须决定自己是不是要冒险参加峰会,他们需要具有洞察力、敏捷的反应和付诸行动的毅力,在筋疲力尽的边缘,他们还必须继续坚持,将成果带回国内并加以推动。在完成这些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局限,暴露自己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本书中讲述的故事有那么一点点的古典悲剧意味:张伯伦身上同时存在理想主义和骄傲自大,这种性格因素至今仍能发挥推动或威慑的巨大威力。尼克松身上现实主义和偏执的结合让他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后又把他击垮。
有趣。就书中而言,意外的喜欢戈尔巴乔夫和张伯伦,一个是“即使改革失去控制转变为革命也拒绝批准动用武力”,一个是尽管炮火高悬,也没有放弃最后一丝努力去求和平,最后在反省中去世(虽然两者都背着骂名),里根夫妇看上去太傻。中东问题真是一团乱麻,谁动谁死。看到最后,法德和解条约签订时法德领导人肩并肩跪在圣坛之上,十分感动。
替首脑们心累
“与会的各方向上艰难地攀爬,为的是实现在峰顶的会面,再带着各自的成果回到山下。”
戴维营的内容和我读过的《以色列 一个民族的重生》是比较一致的。 莫名其妙的句子有点多,可能是译者没有吃透原著,也可能是原著本身的问题。 峰会外交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妥协和交易解决分歧。 文末总结了峰会外交的经验和教训。谈判中的妥协和提条件,都需要抓住合适的时机。既要及时摆明自己的诉求和立场,又不能过早地亮出底牌。 峰会之所以称之为峰会,是因为它对于领导人来说,就像登山者攀登珠峰一般无比艰难。旅途的劳累,蹩脚的健康状况,国内的政治环境,瞬息万变的谈判形势,对手的捉摸不定,等等,都使领导人压力山大。
传统意义上的峰会是20世纪的产物(尤其是在特定意义的“1914-1991”这个“短世纪”),是战争阴影和毁灭威胁下、大国领导人(或自以为大国的,譬如萨达特)同时受人类文明使命感、政治幻觉和个人虚荣心驱使下采取的一种回归原始的解决问题的尝试手段(“让我们坐下来来聊聊好吗”——我猜测这句话至少有八千年历史了,首次使用场景不详)。有趣的是,几乎没有哪次峰会是成功的(指实现了雄心勃勃的参会者在会前的预想目标),同时也没有哪场峰会没有留下深刻的历史痕迹,而且一次次让人失望的峰会记录也从未阻止新一代领导人继续兴致勃勃地开展新一轮峰会级对话尝试。或许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太复杂、以至于领导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控住事态的发展。最后,为何“尼克松 VS 毛”没有算作峰会呢?纵然没有在现场的媒体关注。
虽然峰会指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对话的会议,但明显本书里美苏的峰会才更有历史意义,就连戴维营埃以那场都让人觉得小家子气了,就好像美苏的峰是珠穆朗玛峰,其他的可能连乔戈里峰都算不上。峰会的本质还是国与国基于实力的对话,雅尔塔的时候英国还能说上话,铁幕拉起来就只剩下美苏了,就算是美苏,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的也都不一样。不过总的来说,说得再好也得落实,自己吃进肚子里的基本不会吐出来,斯大林不会在波兰问题上妥协,里根也还是照样搞他的“星球大战”,我觉得吧,所谓峰会,就是给既定事实盖个戳罢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