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雅尔塔的封面

雅尔塔

[美] 沙希利·浦洛基

出版时间

2018-03-01

ISBN

9787508681849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互相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与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的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哈佛大学东欧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则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他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政府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实际上,与会者协助结束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了。当然,这场意在为和平铺路的会议,也为达成和平付出了代价。

用户评论
1945年2月3日,黑海之滨别墅八天,三巨头(斯大林67岁、丘吉尔71岁、罗斯福63岁)决定战后世界格局;本书重新建构会议内容,互相参照补充,讲述三巨头及其助理的动机思想和行动,主线罗斯福,7日和8日最关键;罗斯福把他与斯大林私人友情看得重当两国关系核心;红军提前8天在1945年1月12日顶着大雪发动攻势为缓解阿登战役失利的盟军压力,搞得罗斯福丘吉尔不得不感谢和解释;丘吉尔重要立场不希望欧洲有超强大国,他需要法国牵制德国,斯大林看不起戴高乐认为他笨;苏联打不下芬兰而放弃让希特勒轻视甚至认为可轻松拿下苏联;丘吉尔一揽子势力划分表给斯大林看,他说斯大林打勾全过,其实斯大林勾了罗马尼亚这一块;杜鲁门支持丘吉尔但不到位,他内心被斯大林带动了,认为他是聪明诚实的人,反过来苏方认可他的人品看不起他的智力
没有人能永垂不朽,没有人能有上帝视角。
魔鬼在细节之中,准备写篇相关的小文章。另外,发现蒋廷黻等人对雅尔塔十分关注,有些未刊稿,改日整理一下
罗斯福的想不到:想不到两个月后自己死了,想不到原子弹威力巨大日本脆跪,想不到美国是动用否决权最多的常任理事国;丘吉尔的想不到:想不到四个月以后自己落选了,想不到战后的两极对抗英国不是主角,想不到法国不愿意当美英的枪手;斯大林的想不到:想不到联合国的席位助长了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独立倾向最后埋葬了苏联,想不到东欧一直不服管最后拖垮苏联,想不到自己的历史地位比苏联更早崩塌。一个时代最顶尖的政治家,其实连半年以后的世界都预料不到。
中信“开放历史”系列里,这本和玛格丽特的“缔造和平”是绝配。
纷纷扰扰六十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斯大林明显只关心苏联可以得到什么,丘吉尔只关心英国会失去什么,而罗斯福:我要践行美国价值观
不管,我要给五星!
关于参会人员和一些氛围背景的结束,既有趣又不失史料价值。翻译水平比较棒。
还不错,写的很细,细的略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