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的封面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出版时间

2018-06-01

ISBN

978750868193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是检验人性、信念和勇气的试金石。1945年的柏林战役,作为二战的转折点,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坚韧。这本书带领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感受战争的冲击,思考和平的珍贵。
作者简介
科尼利厄斯·瑞恩,一位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亲历诺曼底登陆、柏林攻克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1956年起,他耗时8年寻找幸存者,采访5000多位见证人,最终完成旷世杰作“二战史诗三部曲”。瑞恩的作品引起了战后国家的广泛关注,他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是美国新闻界设立奖项以致敬的“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推荐理由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以详实的史实记录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全景式地展现了1945年柏林战役的残酷与悲壮。书中不仅对战争中的军事策略和战斗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深入探讨了柏林市民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和心态变化,以及德国将领在战争末期的决策和心态。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军事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性、信念和生存的深刻反思。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军事历史爱好者
希望了解战争对人性和社会影响的读者
对德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一口气读完三部曲。感觉有必要把之前看过的一些书和电影拿出来温习一下。
纳粹德国把陆军的绝对主力放到了东线来抵抗苏联军队,对西线的美英军队简直是做做样子般的抵抗,甚至有不少纳粹高官希望美英军队赶快攻克柏林,这样他们才能尽快在苏联人到来之前投降。他们知道,苏联军队是带着暴戾和无尽的复仇怒火而来的。斯大林不把士兵当人,苏联士兵同样不把德国人当做人。上至盟军高级将领,下至柏林普通百姓,作者事无巨细,还原了那段历史。
攻下柏林其实在军事上没有多少可以挖掘的,无非是盟军和苏军完全的压制。在这背后是英美和苏联的博弈,盟军内部的矛盾。更让人悲伤的是普通平民在整个二战中的苦难和伤亡。PS:苏军的恶行有一部分原因应该是USSR不把士兵当人看待,而只是充满兽欲的战争机器。
书里没有一张地图。再者,删去了被采访者附录,并且不设人名对照表,十分遗憾。原注以“原注”标出,译者注不标示,感觉译者有点牛啊?
2022#4 德方视角出彩,上层活在疯狂的幻梦之中,中层将领面对绝望的形势无力回天,平民在断壁残垣中度日求生,柏林街头的硝烟血腥隆隆炮声穿透文字扑面而来。但在盟军方面,作者把过多的篇幅给了英美的战略考量和推进,却对东线苏军着墨甚少。这可能是因为在冷战期间搜集苏方资料不大容易,但也是本书无法忽略的一大缺憾
柏林人老是被炸的生活虽然谈不上正常,但他们每周有两斤肉配给(一年下来比现在的中国不少地方肉食消费量都多)战火暂时还没以其他形式波及他们,甚至富人家里还能养两个白鹅乌克兰抓来的女仆的日子,一直过到45年春天到来之前,这在苏联即使在战前也是难以想象的,直到战争的最后,苏联人才让他们体会了一点自己忍受了四年的苦难。而这种苦难,在英国更少,在美国甚至没有。二战对每个国家的意味,在历史上有多深的烙印,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西方盟军没打柏林,书中给出了一个理由,是避免无谓的伤亡,而苏军在柏林付出了10万人生命的代价 对于这些在胜利的曙光来临前倒下,这个世界从此对他来说不在存在的人,光荣,胜利,伟大这些字眼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从知道柏林战役开始就没想明白的问题....
尽量客观且多面地描述了这段战史,又保有了相当的文学性,对于非虚构类的作品来说非常难得。边看边在心里赞叹作者整理文献的功力,逻辑清晰的编排,和能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写作技巧。
13年之后再读,有了些不一样的感悟(泪目 除了那个记忆深刻的动人细节,这次又结合时事有了很的对世界的认识。我想这应该会是一部这辈子每隔几十年都会拿出来看的书。今天突然想到,这本书还是要求一些对柏林战役之前和之后世界的基本了解的,可能这一点妨碍了这本书的传播。总之绝不是什么只有军迷才能看的书。
可读性非常强,海因里齐作为传统国防军而非党卫军,尽忠职守到最后一刻。对盟军和苏联在占领柏林问题上的细致描述也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军事总归还是要服务于政治。不明白在希特勒大势已去的时候,他的亲信其实早已不抱希望,为何不早点罢免或再次暗杀希特勒,非要把民众拖到血战到底的境地。
真实而立体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