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母狮的忏悔的封面

母狮的忏悔

[莫桑比克] 米亚·科托

出版时间

2018-06-01

ISBN

9787508686714

评分

★★★★★
书籍介绍
非洲,库鲁马尼村。二十六个女人接连葬身狮口。 猎人阿尔坎如接到捕狮的任务,即将来到文明与野蛮的边缘。他幼年目睹长兄弑父,接着又陷入与大嫂的不伦之恋。往事如幽魂缠绕心头,他决定最后一次作为猎人出征。 马里阿玛的三个姐妹先后成了狮子的腹中之物。她拥有蜜色的眼睛,黑色的皮肤,如同星星挂在夜幕。这双眼睛,十六年前曾让阿尔坎如沉溺其中。从那以后,马里阿玛每天企盼猎人归来,带她逃离脚下残破的大地。 然而,村民们似乎并不关心狮子捕食人类。随着对事件的调查,猎人发现凶手另有其人,受害者之间也有某种不可言说的联系。库鲁马尼的女人背负着秘密。看似忠诚的夫妻关系,不可调和的人兽冲突,母狮与秃鹫,大地与河流,发生在库鲁马尼的一切,逐渐染上一抹神秘又离奇的色彩。 米亚·科托(Mia Couto),莫桑比克诗人、小说家,当今非洲葡萄牙语文学的中坚力量。十四岁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已出版作品三十多部,译成二十三种语言,长篇小说处女作《梦游之地》入选“20世纪最伟大的12部非洲小说”,2013年获葡语文学最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与萨拉马戈同等殊荣;2014年击败村上春树,获得有“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5年凭《耶稣撒冷》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2017年,最新作品《母狮的忏悔》入选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被认为是近年来诺贝尔奖最有力竞争者。他开创性地将葡萄牙语与莫桑比克民族性相融合,使非洲文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生机。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写在开头的解释
马里阿玛的记述1 一个消息
猎人日记1 一则告示
马里阿玛的记述2 河流回归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科托是那种读完迫切想跟人推荐、阅读快感满分的作家。设计师晓晋说,他的每个句子都蕴藏了一种世界观。于是他也是不可比拟的:他不是任何作家的文学继承人,因为他用科托式的葡语,写了科托式的故事,发出莫桑比克甚至整个非洲被世界遗忘已久的声音。期待后续的《耶稣撒冷》和《梦游之地》!
急不可耐地想要表达出女性的主旨,总是要生硬地插入一句先于故事进度的“女人每天都在面对战争”之类的陈词滥调,尚未启程去探索,谜底便已被“当地人”所揭开,丧失了许多阅读乐趣——当作家想要说的话超出了铺垫的程度,便会形成这种荒谬感。“马里阿玛的记述”和“猎人日记”想要通过第一人称创作出新意,但囿于技术表现出太多第三人称的遗留,只让文风显得四不像;更别说马里阿玛的思想带着浓重的现代都市气息,带来了扞格不入的诡异。文字上生疏、刻意,主题上谄媚评奖委员会,而专门服务于主题的人物单一刻板得像木偶。倒是非洲的一些风俗观念读来有趣,但毕竟不是米亚·科托的发明。
诗性浓烈,非洲视角叙事这一次居然能吸引我读下去,作者分裂的身份,洲际,种族,宗教与科学,古老与现代,这些矛盾共存在一个人身上,感觉他写作的时候身体里有一头困惑的豹子,饱满。需要小心的是女性主义议题,弱者由于怒火,往往变成对立面,需要冷静审视。
看求不懂
不知道是作者还是译者的问题,语言非常粗糙生涩——如果说这是因为文末所谈及的为贴合非洲文化所创造的“新的表达”,我个人认为,牺牲语言的美感早已违背了初衷。作者为女性发声、为后殖民时代的莫桑比克发声的努力值得肯定,然而大多对女性心理及生存境况的描绘沦为了stereotype的附庸:body shaming随处可见,“嫉妒”也成为了女性关系的唯一维度etc。而运用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刻画后殖民地人民所历经的痛苦及对此痛苦的冷漠不知,比起Toni Morrison还是差太多。文中人物的转变动因都太过单薄——我想,魔幻现实主义中的“魔幻”并不应作为故事发展及情节转换所诉诸的动因和解释,而应是对现实境况的强烈关照和对真实痛点的尖锐切入吧。
在狮子吃掉库鲁马尼的女人之前,这个村镇的男人已经先一步吃掉女人了。
丰富澎湃的比喻意象贯穿全书,母狮即是谜底又是谜面,现实,梦境,记忆交错,到达一致的目的地:痛苦。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封建愚昧和落后让文字不时狠抓我的心脏,为女性所经历的暴力而感到窒息。
想写女性主义但是太早就让人猜到了 结尾的反转又缺乏力度
女人在死于狮口之前,就已经死于父权了。
无可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品,殖民,战争,部族,自然,古老与现代交融的美丽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