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1961—1987(莱维作品)的封面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1961—1987(莱维作品)

[意]普里莫·莱维 著

出版时间

2019-02-28

ISBN

978750868735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世界,历史的记忆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普里莫·莱维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中的苦难与人性,让我们在面对现实时,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书带领我们走进莱维的世界,体验他的心灵历程,感受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兼化学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重要记录者。他出生于1919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遭送至集中营。战后,他回到都灵,从事工业化学30年,同时作为作家出版“奥斯维辛三部曲”及其他作品。莱维的文字以其化学家的冷静和节制著称,展现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启发人们理性思考人性。1987年,他不幸离世。
推荐理由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1961—1987(莱维作品)》这本书收录了普里莫·莱维在多个领域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莱维以其丰富的身份和经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深刻、真实且复杂的世界。他关于奥斯维辛的经历、对犹太教和以色列的看法、对科学的思考以及对写作的热爱,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更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也启发我们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入思考。
适合哪些人读
对文学、历史、犹太教、奥斯维辛大屠杀、人性探讨感兴趣的读者
对化学、写作、科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一个真实、丰富的人性和历史世界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前言(罗伯特·戈登)
“我是一头半人马”(马可·贝波里蒂)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来自英语世界的采访
杰梅茵格里尔与普里莫·莱维的对谈(198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访谈录为主,所以内容极为琐碎,观点也基本如其他书一致,始终是莱维。
一种可怕的感觉:阅读这本书,像从平地缓缓步入沼泽,人在不可抑制地下陷。莱维最终的选择(他于1987年坠楼)赋予生前访谈更多复杂的内涵:他曾说存活是幸运、要以乐观主义去抗争、没有想过自杀的问题。但步入老年,莱维似乎被什么入侵了,类似于他曾提到的“一场来自卡夫卡的袭击”。奥斯维辛之后,一切仿佛徘徊在生与死之间的灰色地带,“记住并希望,记住并绝望。”我们对那些与本性最接近的东西反而感到厌倦和排斥,出于一种对吸引力的恐惧,一种对真相的无能为力。
很有真知灼见,具有冷静的幽默感
访谈合集,问题重复特别多,整理整理估计能删掉2/3的篇幅。剩下的里面很精彩,刚看完《双重时间》,从欧洲各国感知了卡夫卡、德国和苏联的20世纪创伤议题,所以顺着看莱维的奥斯维辛相关挺顺畅。 他对其他作家的无感很帅,这是其他专职作家所不及的。 比如回答“为什么不选择辛格这样伟大的作家?”,不觉得伟大、作品多但单薄、我担心下一代只有专家会读他的作品。 是呀,怎么会每个人都适合读、学、悬置卡夫卡呢?
“无法憎恨不等于宽恕,只是等于无法去爱。” 莱维身上体现的良知值得反复阅读。
译者不太认真,赎罪日战争的注释有误,还有“赫胥黎自己的父亲是作家马修阿诺德”这是真的吗……
关于“劳动”的对谈,在卡夫卡《审判》中遭到的冲击,登山,理科与浪漫主义,诗歌与计算机,工作之外的写作生活,科幻小说,厌烦的文学(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巴尔扎克hhh),再讨论奥斯维辛,对“超凡魅力的领袖”的怀疑。信息量丰富,对谈题材就是好看。
敢不敢去试想,施暴者是完全和我们一样的人?
更多的了解了那个被拯救的幸存者、总是冷静克制叙述集中营记忆的身份之外的莱维。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隐忍悲伤 很好。
希勒尔拉比说:“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非此时,何时?”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