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网络心理学的封面

网络心理学

[爱尔兰] 玛丽·艾肯

出版时间

2018-07-01

ISBN

9787508689647

评分

★★★★★
书籍介绍
《五十度灰》如何利用恋物心理,成为全球仅次于《圣经》的畅销读物? 为什么相对于亲朋好友,你更愿意向网络陌生人敞开心扉? 上网时总感觉时间飞逝,原来是网络的时间扭曲效应? 网络游戏中埋伏了哪些“上瘾”机关,暗中操控着你的行为? 为什么科技越发达,我们就越怕死? ...... 网络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兔子洞,里面集合了新奇、刺激、喜悦、痛苦、不安等各种元素。在日复一日的冒险中,无论是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还是外在的行为模式,都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改变了。 《网络心理学》一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为你揭开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隐形行为设计开关。通过阅读本书,你就会明白,虚拟恋爱、网络霸凌、电子上瘾、极度自恋、网络焦虑……这些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以及怎样才能在网络时代保持清醒,保护自己不被操控。 玛丽•艾肯博士,著名刑事科学法医心理学家,网络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欧洲刑警组织顾问,曾与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联邦调查局(F.B.I.)和白宫下设的多个全球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培训的研修班。她研究的领域包括网络安全、有组织网络犯罪、网络跟踪、技术辅助贩卖人口、网上儿童权利等。她还是海牙司法门户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成员,致力于国际和平、正义和安全事业。她的突破性研究激发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剧《CSI:网络犯罪调查》的播出。
目录
序 人类与技术的碰撞
第一章 恋物癖的常态化
第二章 目的就是让你上瘾
第三章 网络婴儿
第四章 弗兰肯斯坦和小女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无用。“《网络心理学》一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为你揭开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隐形行为设计开关。通过阅读本书,你就会明白,虚拟恋爱、网络霸凌、电子上瘾、极度自恋、网络焦虑……这些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以及怎样才能在网络时代保持清醒,保护自己不被操控。”
在立场上,本书作者属于坚定的监管派。由于缺乏有形的监督,以及在线权威的缺失,才会让大家看到数不胜数的自毁行为,网络的这点特性对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影响更为深远。在这个容易搭讪的年代,技术的进步似乎带来了更多的网上亲密关系,但这些并不是实际的接触性关系,只是更多的人在一起孤独罢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大脑并不介意刺激究竟是来自于哪里,反正它们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所以游戏或者色情永远无法治愈我们的孤独。相反,这些刺激会逐渐成为一种安慰剂,让人最后回到网络空间。
作者从事犯罪研究,因此更多是谈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速翻阅,偶有亮点。其实从”进化不适”很容易理解这些问题,比如游戏上瘾是放大人对新奇的探索本能却不需要承担实际的探索风险;在乎周围人看法的熟人社会生存本能如今却导致网暴悲剧,以及青少年构建网络自我;网络巨大的社交资源扭曲或者说稀释应有的亲密关系,导致现代人“一起孤独”。
没啥东西
本来想打两星的,因为期待太高。三星给提出的问题本身。结构不是最混乱,但是依旧确实够不上好。东写一笔,西写一笔,此类书籍的通病,沉淀不够,输出为快,问题倒是提了一大堆。解题是东边一脚,西边一拳,靠点素材和引用。文笔妥妥的畅销书口吻,六分之一自我经历小说化故事化,六分之一前沿忧虑铺垫,六分之一经典研究结论引用,六分之一生活化案例分享,六分之一问句堆砌虚假拓展,六分之一看似稳结构的连接句分析。god。我相信你脑袋里面有点儿东西,但麻烦再练练。(不合适的类比,去看看论摄影类似的,看看别人的logic和刺痛点。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每一小节我看了竟然没有核心输出,给你画了个饼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分析力真的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挺浅 没深入 很多例子 当看故事了 对2020的预测没有实现
除了篇章结构逻辑有点乱,其他都还不错。其实它的针对性更多是网络两性犯罪问题。
说真的,我不确定这本书算不算心理学 大篇幅的啰嗦内容,实质性的内容真没多少,水分很大
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次奇怪、悄无声息的转变。我们曾经把网络当作新奇的事物,但现在,出于实用性和必要性,我们把它当成习以为常的事物,例如电或自来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忽视它的含义、重要性、文化内涵。大多数人不知道网络是如何运作的,对网络的结构也没有任何概念。很少有人能解释为什么网络会存在,为什么还会继续存在,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破坏力为什么会如此独特。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的社会对一个并不真正了解的设施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