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梦游之地的封面

梦游之地

[莫桑比克] 米亚·科托

出版时间

2018-10-01

ISBN

978750869079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充满战火与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被摧毁,心灵也遭受着深重的创伤。然而,在黑暗中总有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梦游之地》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让我们在战争的阴影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作者简介
米亚·科托,莫桑比克著名诗人、小说家,葡萄牙语文学的中坚力量。自14岁起发表诗歌,作品丰富,已出版三十余部,译成二十三种语言。其处女作《梦游之地》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非洲小说”,并获得卡蒙斯文学奖和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科托以精妙的叙事和对语言的改造,深入探讨殖民大陆身份认同,重建莫桑比克国家形象,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
推荐理由
《梦游之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莫桑比克内战后的社会景象,通过对战争创伤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作者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命运的刻画,传达了对和平、希望和人性重建的渴望,引发读者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适合哪些人读
对战争历史、社会现实和人性探讨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深刻思考生命意义和人性问题的读者
对文学创作和写作技巧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并不觉得比喻泛滥成灾以及所描绘的世界语焉不详。莫桑比克的传统与巫术,以及受到外部冲击、被抛掷于现代的漂泊游离都赋予语言以奇妙魔法和转瞬变幻。这本来就是通过含混迷离的梦境在言说,在这片所有人都希望返回混沌、抽离现实痛苦和取缔时间的梦游之地。
每句话都是一个谜语,每个场景都像是汤浅政明的电影:我想让它如何就如何,每个人都成为动物,每个动物都成为人……比起《母狮的忏悔》显得更诡异绚丽,但这种写法风险很大,容易激怒部分读者,给我感觉就是:挺好的,但能不能少说点“摘抄金句”,看起来挺那么回事儿但说多了就掉价。
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用神话思维写成的一本书,人物理解事物的方式和“现代人”不同。但就成书的结果来看,故事有点偏简单、刻意。那么我就觉得对这种写作方式存疑,一个知晓现代思维的作者能真的写出一本那样的书吗?他在多大程度上自己相信并存在于这种思维方式?(还是只是功力和天赋问题?)
泛滥成灾的比喻,每一个人物都是苦难的哲学家和诗人,或者说是米亚·科托自己,整个世界语焉不详的奇观描摹难以称为真正的设定。米亚·科托大概是犯了年轻者的处女作、诗人写小说、奇观误作想象力等所有的错误,唯一的正确也许只是政治正确。语言很糟糕,金句成堆,金光闪闪的叙述是对战争和苦难的不严肃。科托自己也在书后的演讲文里着重谈论语言的问题,但他谈论的只是交流问题,而且那个语言和文学的语言也基本上不应该有关。如果不断的有人物死去就能让小说有冲击力,那好的案例也应该是《冰与火之歌》而非《梦游之地》,对了,我认为把梦作为灵感之源的写作一点也不能决定作品高级。介绍里似乎说他受到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但这部和《百年孤独》无法相提并论,马尔克斯是懂得人物和故事的共生的。
还是喜欢作者另一本耶稣撒冷
7.9 语言好到不正常,绚丽而克制,有哀而不伤之感,硬要归类可以说是诗体。尽管题材已经被第三世界作者写烂了,但不失为一部难得的处女作。
三本翻译作品都很好 翻译水平高 最喜欢这本
3.5;虽说作者本人不愿被贴上“魔幻现实”的标签,但整体设置还是具有典型特征(尤其最后的结尾简直又是一个“百年孤独”,动辄拿来类比的确很俗套,但“大地的风吹走了那些书页,我所书写下的一切终将化为大地的书页”很明显吧);处女作常见的磅礴情感的流露,双线结构缝合处的露拙,到后半段叙事逐渐偏散。 “死也比活在这个国家好”“必须有死亡,法律可以被遗忘。”“战争可能有终结的一天但是在我们心里。它永远不会结束。”“记忆的做梦人,真实的制作者。一个在火中穿行的梦游者。”
好像不是沉重地砸在大地上,我就无法确切地感知那种刻骨的痛。浑噩而充满呓语的氛围下,似乎死亡也不过是梦了一场。梦也会被偷走。想逃离似乎是最大的愿望。梦可以回到最初的混沌,被嫁接的梦也可以。文字感受不到旺盛的生命力,似乎没那么有力量。
抽盲盒抽到的这本书,第一次读非洲文学,非常意识流,文字优美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