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出中世纪的封面

走出中世纪

朱维铮

出版时间

2018-08-01

ISBN

978750869084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世纪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谜团的时期。人们对其认知往往停留在停滞、落后、黑暗的刻板印象中。《走出中世纪》一书试图打破这种偏见,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挖掘,揭示中世纪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出生于江苏无锡,是中国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复旦大学任职长达52年,直至生命的终结,担任资深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2006年,他荣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此类荣誉,也是继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此类荣誉。 朱维铮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眼光独到,文笔犀利,且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个方面。 朱维铮已发表论文及讲演录超过200篇,著作十余部,并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了近100种重要典籍。其中,《走出中世纪》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赞誉,他的学术贡献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推荐理由
《走出中世纪》一书通过对中国中世纪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的深入剖析,呈现了这一时期多元、复杂的历史面貌。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中世纪进行重新解读,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历史图景。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世纪历史、中国文化、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国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读者
对历史研究方法、学术理论感兴趣的学者
以及所有渴望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历史素养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增订本小引
初版序
英文版序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至晚清的历史断想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持有鹿教史观对封建的含义有误解。如果说走出封建(分封制、领主制)意义上的中世纪,中国人早在秦已走出而进入帝制。从行文来看作者本意是指走出专制 走出禁锢 走出愚昧。
叙事不错 可惜目的性太强 培养兴趣用的
好读,适合初学者
史感敏锐的天赋型学者罕见,朱维铮先生是其中一位。书中多独断之语,别出心裁又极为精当。但先生有时也未免过于自信自己的天赋了,以致于会忽略一些更复杂的思想面相。
太零散
朱维铮是一位真真切切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此书是对中国中世纪末的思想、文化、人物等的探究,尤其是儒学,涉及王学、朱学、汉学、经今文学、两汉经学乃至今世诸论。朱氏以为中世纪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诸国,终于1840年,中国走出中世纪的过程始于十六世纪晚期,结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此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学术、社会等发生有巨大的变化,尽管曾长期凝滞。 此书并不是一部堂皇深奥的研究著作,而更像充满趣味和反思的连续性碎片,21篇文章中,对某一位或某几位具体人物的叙述占有一半多,确切的学术著作反而很少,所幸篇幅够长,没有失之于浅薄。另外,朱氏对经学的看法多袭自其师周予同,但也屡有新见,比如对王学、章氏、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文笔直接切峻,但失之于刻薄。
朱先生真的对康雍乾三朝意见很大
能说实话么?思想史的,看不甚懂啊。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