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若非此时,何时?的封面

若非此时,何时?

[意] 普里莫·莱维

出版时间

2018-10-01

ISBN

978750869115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无疑是一个充满黑暗与挣扎的时代。然而,在这场灾难中,人们依然展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若非此时,何时?》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之光依然闪烁。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1919年生于意大利都灵,是一位犹太作家、化学家。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度过了一段痛苦的岁月,编号为174517。战后,他回到故乡都灵,并从事工业化学30年。莱维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记录了奥斯维辛的恐怖,著有“奥斯维辛三部曲”等作品。他的文字冷静、节制,充满活力,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人性。不幸的是,1987年,莱维从家中坠落身亡。
推荐理由
《若非此时,何时?》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展现了二战期间欧洲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面对战争、苦难和生存挑战。书中不仅记录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坚韧、勇敢和希望。每一章节都聚焦于特定的时间段和地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挣扎,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战争历史图景。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战争对人性和社会影响的人群
喜欢阅读历史传记和战争题材的读者
希望了解战争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命运的人。
书籍脑图
目录
导读 普里莫·莱维:一种鉴赏
一九四三年·七月
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
一九四三年·八月至十一月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四年·一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语言、描写很劲道,但整体节奏感稍差,行文有点拖沓,感觉作者不是很擅长写长篇,还是随笔和短篇写得好。
我能说什么?
读莱维的第二本书,二战时期犹太人游击队的抗战经历,“门德尔”作为幸存下来的一员,从森林、藻泽再一路往西,想要经意大利去到巴勒斯坦。“生存”,拦截敌军广播,摧毁机场、火车,以“小提琴”会友、乘火车“旅行”,复仇,故事在婴儿的出生落下帷幕,但显然故事未完结,这一行人幸运的人精神家园的重建也才刚开始…… “若非这条路,哪条路?若非此时,何时?……在那里我们会活得像人。 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
莱维有一颗宽厚的心
一群无法确认身份的流浪儿,穿越苏联和波兰,沿着德国与捷克交界线,最终抵达意大利;同样是劫后余生的返乡之旅,《休战》犹有些许欢愉幽默,而本书传达的是“绝望的任务总要绝望的人去完成”,一场绝望的战争结束了,另一场荒诞的战争刚拉开帷幕——“战争永远不会结束。这场战争会生出另一场战争,战争一直会有。”一出20世纪的《出埃及记》,再度体验流亡和迁徙的圣经故事(书名取自《塔木德》)。自14、15世纪始,欧洲反犹主义就从未歇过(或许还可追溯到犹大出卖耶稣),波兰人是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犹太人;柏林撒旦已灭,而赤色旗帜将长久飘于东欧上空,“以为自己在做决定,实际上是跟随别人早已写下的命运”。阴郁的列昂尼德如同虚幻的沼泽共和国一般早晚会消失,门德尔则如结尾诞生的新生儿那样,朝着明亮的应许之地进发。
百大作家之莱维。 虚构了一段二战时期一股游击队伍的行走历程,也是有真实背景的,不断的有人来,不断的有人离去,他们的使命就是阻挠德军的进程破坏他们的设施。 莱维真的是很平静的叙述,即使是非常残忍的事实,也不是愤怒的控诉,就是让你知道。为了三分钟的历史也要抗争的人生,哪怕没有了家园也要抗争,还要迎接新生命。 他应该写出了他想表达的内容,书写是为了记录,那是一种责任。
一场迁徙,一次逃离。又一重游荡的视角:不同于毒气室,劳工营,沦陷的城市以及战斗前线,后方的广袤土地上有着一群又一群的游击队,来去隐秘如风,吸收着各种语言和各种民族,以正义偿血债。一边与自然条件作斗争,一边反省犹太教义,若不为他人,谁会为我?若非此时,何时?好不容易习惯了动荡的残酷,当和平来临时又要再次习惯和平,几乎忘了战争也是和平之中诞生而来,这才是最残忍的。这本一般,levi 不太擅长虚构长篇。
前半部分有点闷,后半部分觉得很好了。队歌和婚礼的部分都很动人,战后变为流亡者的部分也显得辛酸而绝望,相比之下那个没有得到的有关复仇的问题好像也没有那么难回答了。
“从此后,这无比的痛苦时时出现将我折磨,我的心在剧痛中燃烧,直到我把这故事诉说”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