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通胀螺旋的封面

通胀螺旋

张嘉璈

出版时间

2018-09-30

ISBN

9787508693569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初版序言
初版自序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信息量远比题目暗示的大。
可怜
由于成书较为久远,现在学界一般更多将本书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实际上本书的学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以及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银行家,张公权并没有被大后方人口大量涌入、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表面现象迷惑,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收入的不足。迁到大后方以后国民政府基本丧失了战前主要的税收来源(关、盐、统三税)和富庶的江浙沪及东南沿海地区,内地既没有沿海的工商业基础也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国民政府融资。因此收入不足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国民政府,也使得任何对物价的控制措施都变得软弱无力,最终只能通过滥发纸币的形式来填补财政赤字。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军公教群体提薪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直接导致执政效率下降和吏治腐败,更使得国民政府的社会秩序和民众的政治信心被彻底推翻了
对国民党执政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做了准确的解读,喜欢这样客观描述、信息量满满的干货
写《枪炮与货币》时,用的是这书的一个旧版:《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张公权,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新版亟欲一读。
本来想当一本历史书来读,也确实对那段历史有了些新了解,但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太专业乏味了
一个特殊时代的记录,这段历史又不断地在津巴布韦、委内瑞拉、土耳其等地重复
系统全面,论述框架完整清晰,第一部分和最后一章值得反复品读。通胀根本原因还是财政入不敷出,供需失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然形成通胀螺旋。另,按作者的估算,1948年黄金和白银储备其实能支持金圆券的价值,完全能做到可兑换的,所以,kmt 到底是孤注一掷赌币制改革会成功呢,还是就想滚蛋前最后捞一笔呢?
生产力的极度落后,以及城乡、沿海内地经济的极度割裂,致使中国经济的供给端极度脆弱。抗日战争东部地区的陷落使得供给端进一步恶化,而战争带来的需求暴增,使得供给根本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通胀随之而来。国民政府拙劣的调控手段,失败的组织能力当然是无济于事。从这方面来看,kmt30-40年代的调控方式简直是给50-70年代的ccp树立了绝佳的反面教材。
经典之作。外行的我看来框架清晰,数据很多,但是找不到我要的细节,也没有足够的亲历者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