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伦巴第街的封面

伦巴第街

[英] 沃尔特·白芝浩

出版时间

2018-11-01

ISBN

9787508696195

评分

★★★★★

标签

经济学

书籍介绍
伦巴第街是英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发源地和象征,英格兰银行、各大商业银行的总行、商人银行、外国银行的分行、贴现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专营海上保险的劳合社,以及黄金、外汇和商品市场,都集中开设在这条大街及其附近地区。白芝浩在1873年写的这本《伦巴第街》,记述了伦巴第街的历史、英国银行体系的构成、英格兰银行的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角色的界定,基本奠定了金本位下的中央银行理论,也成为后来诸多金融理论发展的基础。即使过去了一百多年,这本书仍然是那些想理解该领域的人们无法忽视的经典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银行处理金融危机的论证,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白芝浩讲到,在金融恐慌发生时,由于银行被挤兑,中央银行要向这些商业银行提供大量足量的借款,需要这些银行拥有优质的抵押物,为了使得真正需要钱的人得到贷款,要收取足够高的惩罚性利率。直到今天,中央银行依然在采用白芝浩的这些原则。这也是为什么美联储的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本·伯南克,美国前任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都推荐阅读的原因。 沃尔特·白芝浩(WalterBagehot),19世纪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政治社会学家和公法学家之一。1826年2月23日出生于英国萨默特郡长港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先后就读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于1848年获得硕士学位。 从1861年起,白芝浩担任《经济学人》的主编,期间奠定了《经济学人》杂志的独特风格——用简洁明快、大众化而非技术性的语言表述论点,坚持“所有的主题,都可以用清晰简洁的英语表述出来”;还拓展了这份杂志的内容,使其不仅限于商业和经济报道,同时广泛涉及政治乃至科学技术。在白芝浩的主持下,《经济学人》对英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白芝浩一生的著述涵盖领域极广,金融、政治、法律等均有涉猎,都采取了评论的形式,文风简洁明晰而又机智风趣。这些文章后来被编为五本文集,即《英国宪制》《物理与政治》《伦巴第街》《文学研究》与《经济研究》。 1877年3月24日,白芝浩因风寒卒于长港镇,年仅51岁。为纪念他的卓越贡献,后来闻名于世的《经济学人》将其有关英国政治的专栏命名为“白芝浩专栏”。英国政治研究协会每年给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的优秀论文颁发“白芝浩奖”。
目录
导读
伦巴第街现状
自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伦巴第街概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还有一半未读完,惭愧。不是很感兴趣。早期银行体系
白芝浩的伦巴第街写于1873年,主要是讲英格兰银行南波湾,单一银行储备体系改不动,恐慌不要怕,英格兰银行会铁肩扛道义blabla[旺柴]通篇期刊范儿。 本来逻辑挺清楚的(虽然有点车轱辘话),但给翻译硬生生弄成了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感觉译者并没有好好理解语境,完成任务就得了,长句、病句、读不通的、含糊其辞的表述到处都是,越后面章节越多,仿佛译者在赶DDL。资金/现金/铸币这些术语混用,和现代意义可能也有差异(当时是金本位),不做下颅内映射简直会懵逼……如果不是看着玩儿的,真得要看原文。并不很推荐。
伯南克的最爱,看到白之浩的天才之处,领先于时代认识到央行的本质,但是尴尬于过早的时代和现在很多金融的不同。不过很好的表达出恐慌的危害特点以及央行的意义
读完本书更容易理解一年来的混乱情况了,附带了政府某报告阅读指南,很实用。整体很值得阅读,只是看到大范围混乱需要两三年才可以恢复正常这个观点,有点惊讶
无论是作为金融史、经济史还是单纯的历史来读都很有意思。英国这个国家真的好玩。永远秉持着一种 “小商人式” 的谨小慎微的精神,对构想激进的结构改造深表怀疑,只信任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经验。把适度模糊的好处发挥到极致,但是又能及时地确立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并且永远不忘嘲笑一下把自己改革得一团糟的法国。光荣革命如此,连创立了央行范式的英格兰银行的历史都是如此。想起前段时间读的《阿姆斯特丹》,越来越觉得英国和荷兰骨子里真的像。
对货币政策最本质和系统阐述,现在流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有着底层的问题,却无法改变的继续运营下去,然后每隔10年左右该系统自动调整平衡。
这是第一本描写央行的经典,经典是因为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尤其今天身处货币市场的从业者很多容易看不起这类经典书目,总认为自己见过的、做过的比本书提到的复杂得多。可却忘了那些东西的来源。所以富不过三代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分不清术与道。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