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寻找白岩松的封面

寻找白岩松

刘楠

出版时间

2019-04-30

ISBN

9787508698113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为知名新闻人,白岩松主流又“另类”。成名于1993年央视新闻评论部的电视改革,从《东方时空》到《新闻1 1》,从香港回归直播到里约奥运会解说,从《岩松看日本》到《岩松看美国》,他见证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新闻时刻,其独具特色的采访主持评论,拓展了新闻话语实践的范式。

除了新闻人,白岩松还拥有多重身份,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学生导师、公益代言人等。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他被各种标签包围,“*段子手”“自带弹幕解说员”“正确先生”“新闻守夜人”等。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崛起,媒体人辞职潮汹涌,曾经激情燃烧的新闻理想如何安放?白岩松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刘楠博士,曾与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共事十年,担任记者、策划、主编等职,她用富于画面感的笔触立体勾画了白岩松幕后工作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真实立体的白岩松。这本书的独家性在于,既有对白岩松职业成长历程的追根溯源、“东西联大”新闻教育的一手观察,也有对“肃宁枪击案”报道争议事件的正视,揭秘编辑部选题策划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岩松新闻业务和演讲口才的“武功秘籍”。

刘楠的“寻找”,不仅有关白岩松,更是寻找优秀新闻人的工具箱和新闻“黄金时代”的基因密码。这是一个人的新闻理想,也是一代新闻人的理想。

目录
自序:三个十年 皮囊寻心 // 001
第一章 寻找白岩松
从“寻找苏慧廉”到寻找白岩松 // 003
起于“南院”的一场电视新闻改革 // 019
上学记:白岩松的新闻课堂试验 // 04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着实觉得很一般 书很一般😥
微信读书里听的有声书。
书的定位不明,是人还是事儿。主持喜欢白和崔,崔更情绪化,更直接一点。白更理性和深度一点。
最喜欢第三章"专业主义与新闻理想",那句"万众欢腾的时候要学会聆听,沉默的时候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是给我看哭了。
媒体人的侧面
对书名有所好奇而点进来开启阅读的。 主要是觉得会有点奇怪,为什么要去寻找一个现代人呢? 白岩松老师的确很优秀, 但也还不至于,到那种值得大书特书肆意妄加吹捧的地步。 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走近白老师,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定的客观,但感觉是有点过度的盲目崇拜了,如此是真的可取的吗? 评价一个人或者是整个事件的好坏,向来都是见仁见智的。 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作者刘楠作为博士本便是一种能力认可的象征,能不吝给予白老师如此高度的评价也是够可以的。 u1s1,还不如直接去阅读白老师的作品更为简单粗暴。
居家就有一点好,有时间读书了。 还没读完,但是觉得心里很不痛快,为什么20世纪末,诸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半边天》等优质观点类/访谈类的媒体节目还能与观众见面,社会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欢庆意见不一,到了21世纪,大众反而只能看到一派祥和的阖家欢内容了,真是越活越回去。
虽然超喜欢白岩松的,但是这本书还是有点难以读下去,只是读了感兴趣的几个部分,因为不知道是写作功力的事还是什么原因,有那么点枯燥乏味。“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人和纯粹的坏人,要看环境激活了什么。”前半句很稀松平常,后半句使我真的去以一个平常心去面对那些不符合我口味的人极其行止,出生之后,很多的性格和行止都和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或许在他/她的生活环境中,我可能也会成为那样的、我现在并不认同的我。 他说人到中年,人生河流已冲过激流险滩,在宽广的河道上平稳流动,那么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段,我是否有处在激流险滩的激情与澎湃呢,虽渴望年老,但我不想辜负这段年轻岁月应当拥有的激荡和快意,我仍希望自己拥有一往无畏的冲劲儿。
听得囫囵吞枣 值得二听 给人想要多读、多听、多看的冲动和鼓舞 但行文确实有点乱,多重复,单看一个章节是好的
读来轻松、喜悦,但看完要做总结时细细想来可不行,作者太不客观,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都好,跟王朔的舌战也好,这就不太行了,好在白岩松积淀深厚,是我精神导师,但我知道无十全十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