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药物简史的封面

药物简史

[英]德劳因·伯奇(Druin Burch)

出版时间

2019-05-15

ISBN

9787508699394

评分

★★★★★
书籍介绍

深受医生、诗人、战士喜爱的鸦片怎么风靡世界6000年?

奎宁在英国怎么就成了禁用药,后来又怎么再次崛起的?

煤渣中提炼出来的染料如何带来了抗生素,改变整个医药行业?

用不起眼的柳树皮造出来的阿司匹林如何逆袭成为百药之王?

◎你吞下的每一粒药丸,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

化学制药兴起之前,人们能够享用到的真正有用的药物其实只有罂粟、金鸡纳树皮、柳树皮等寥寥几种,即便到了20世纪初期,大多数医生治疗疾病采用的方法一般是砒霜、水银和泻药,偶尔加上不限量的咖啡和威士忌……真正改变药物历史的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带来了抗生素,带来了更有针对性的施医用药的方法,也让我们看见药物、疾病、身体之间的关联。这本书是他们的故事。

◎与众不同的医学史读物,观点很颠覆,很有启发。

药物由前现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是传统医学史著作所讲述的英雄人物和伟大发现的历史,是我们...

(展开全部)

目录
引 言 1
第一部分 前现代药物
第1 章 早期医学与鸦片 2
第2 章 诡辩与鸦片酊 13
第3 章 自信与奎宁 2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看了之后有些不太相信医学了😑
有意思的小书,火车上翻完。大概是“简史”热方兴未艾的缘故,但严格说照着英文书名译为“吃药”(taking the medicine)更合适。因为本书似乎没有史学类书籍的那种系统性和清晰性,更多是在通过一个个个案讨论医学家的生平与人类吃药之风险...序言部分阐明本书主旨:对医学传统教育与治疗理论的批判与质疑。作者在正文中引用了不少例子来表明他的观点,认为医生主观上的自负与方法上的缺陷使得错误的方法被长期延续,由于药物“是药三分毒”的特性与人类身体本身的多样化,严格意义上的以控制实验与统计学为方法论基础的药物测试极难,但只有依靠它们,人类医学才能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怀疑精神至上,盲信直觉危险。
仅仅观察是不够的,未经组织的观察、诉诸经验和直觉都有着可怕的误导性。对药物学史的精彩回顾,完美地阐释了临床试验和统计分析对医学根本性的影响(《The book of why》中强调通过观察只能到达因果阶梯中的第一层,只有干预才能到达因果阶梯的第二层,这里正好是个例子)。缺点是行文组织性差,如果能再通俗一些,我要推荐给我所有的亲戚朋友阅读。
逻辑不很强,或者是因为翻译的不好,翻译痕迹太明显,错误不少。中西方在医学起点与原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全都是感性的,经验的,甚至是盲目的,然而一旦引入了基于数理的统计学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背后是什么?是对于经验的检验过程。中国人不比别人笨,但是我们止步于经验,而没有验证。所以我们只能用青蒿治疟疾,他们用青蒿素治疟疾。让我很意外,没想到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同样充斥了人性的黑暗,可见中西方在人性上也没什么本质的差别。有意义的结论往往降落在那些幸运的人身上,真的是pure luck。“沙利度胺”之于Kelsey的章节很精彩,值得一看。最后聚焦了全书的“书眼”,强调人类总会让经验占据上风,古今中外都如此,科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类更理智、更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和对待别人,人人都应秉持公正之心用统计。
内容很好 就是我这个一点都不懂生物化学医学的人读不太懂 而且感觉写得好乱啊(可能是我的问题
2009年英国人写的书,明显对美帝有很大的优越感。人名太多、引用他人的话太多,作者的态度很单一,就是双盲实验很重要,统计医学很重要,医生由于傲慢要么固执老方法要么迷信新药。副标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论点,鸦片这事儿说的最多、奎宁次之、阿司匹林来得最晚。故事性很差,时间线还跳跃,知识点也不吸引人,到了2022年时效性也差强人意了。翻译也要背一半的锅,一上来几章原作者抄了点古籍,译者明显就跟不上了。
小猿逼迫阅读系列,通勤读物,感觉是在扫盲,证明我生物化学知识是0。。。
就是一场人关于科学与道德的博弈
很棒的科普了,理性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