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的封面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

[美] 福阿德·阿贾米

出版时间

2022-06-30

ISBN

9787509016480

评分

★★★★★
书籍介绍

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20世纪的阿拉伯历史

以阿多尼斯等数十位阿拉伯人的生平与思考为线索

探究一个跨越百年的问题:

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 ·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最 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阿多尼斯、迈哈富兹、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与思考路径,从黎巴嫩山区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岛,讲述了这个伟大坚韧的民族数十年来经历的振兴与磨难,试图回答一个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福阿德·阿贾米(Fouad Ajami):黎巴嫩裔美国学者、中东问题专家,先后担任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中东研究所主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著有《阿拉伯人的困境》《贝鲁特:悔恨之都》《消失的伊玛目:穆萨·萨德尔与黎巴嫩的什叶派》等作品。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荣誉。

目录
前言
序幕
哈利勒·哈维之死
祖先之形
在埃及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意外的很好读,四个章节的切入点都很好。希望打开那扇通向现代化的窗,却又极力提防“西化”,民族主义和神权政治变成了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书里还有一句话很戳我:“在他(哈维)去世之后那些年,阿拉伯语写作陷入重重问题,阿拉伯文学失去了描述阿拉伯现实世界的能力”,让我想到了我们。我们的文学还有描述当下现实世界的能力吗?
不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写法,对书中部分观点保留意见。给五星除了是被字里行间透露的深情所感动,也诚如阿贾米所言,阿拉伯人的视角和声音太少 (读到引用的阿拉伯诗歌很触动,国内没有像样的阿拉伯现代诗选) 原书出版于1999年,正是包括阿拉伯在内的亚拉非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落幕之际。副标题《一代人的奥赛德》,一代(世俗)阿拉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艰苦的跋涉,漫长而充满危险的历程”。向我们展示那个曾经充满朝气与希望然后走向失落的年代,“梦想宫殿”最终还是成了一场幻梦。如今21世纪已经过了五分之一,我们见证了阿拉伯社会“更黑暗”的时代。“阿拉伯之春”彻底失败了……阿贾米用“西西弗斯”形容埃及的国家历程,或许也适用于整个阿拉伯社会吧。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真正的曙光还需走多久才能看见呢
假设任一国家都是由历史纠葛、制度滥觞、族群对立、文化排异、宗教冲突、革命之火等千丝万缕杂糅的线团,阿拉伯诸国应该是一大团史诗级的麻花,缠绕最深,死结最多。本书以20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知识分子为线索,由他们的文学、思想、失落、流亡等,勾勒阿拉伯世界举步维艰的现实困境。因对阿拉伯“梦想宫殿”的希望坍塌而自绝的黎巴嫩学者哈维,流亡巴黎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因支持埃以和解以及宗教宽容政策而遇刺的埃及文豪马哈富兹……无数阿拉伯知识分子试图为他们的世界构建一座团结、进步的梦想宫殿,但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冲突、传统势力与改革力量的对立、宗教内部与外部的无尽纷争、坐拥石油财富的沙漠半岛国与北部传统国度的撕裂,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逐步耗尽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梦想宫殿,仍是空中楼阁。
阿拉伯和华夏,如此迥异的两种文明。然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却恍惚在读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自己的近现代史及当代史,甚至很可能步入的未来史。
阿贾米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备受争议的问题: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从未真正进入到现代化国家的阶段? 不少人认为一切责任都在西方帝国主义,而不应指责中东和伊斯兰文化中任何根深蒂固的观念。 事实上,在启蒙运动之前,伊斯兰社会在文化和物质上并不落后于西方。 二战后,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受过西方教育的公民和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许多人都预言中东有着光明的未来。 然而,如今的中东世界并未到达应许之地,阿拉伯人仍在进行奥德赛式的漫长苦旅。 阿贾米指出,阿拉伯社会从未真正构建起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民主价值观从未在一小群知识分子之外普及,相反,这种现代政治理念被阿拉伯人视为帝国主义强加的东西,他们要誓死捍卫对于世界的真理的忠诚。 也许,我们不应问将阿拉伯人困住的沙尘暴何时结束,而是要问他们何时才真正愿意走出这片沙漠。
无聊水课上读完。遥远、复杂而神秘的土地,亦可作为一面棱镜反窥自身。“阿拉伯累了。”
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伊斯兰教义
感觉更偏文学范儿,没能给我一套完整的历史框架
泛阿拉伯主義事實上已經在中東世界形同虛設,埃及、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科威特、海灣石油國(還有以色列)各有自己的歷史包袱和國家盤算。既然神權政治和民族仇恨如此廉價和輕易,國族主義或許比民族/伊斯蘭主義更能促進實質認同,但長路漫漫,兄弟鬩牆,有些幻想很難放下,現代化路上的倒車不止阿拉伯。謝理想國@158376770 📚 #讀而愛#108
写得很好,不过由于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约等于零所以有些云里雾里,喜欢《在埃及》这一章,在我印象里古埃及与埃及仿佛毫不相干(…)后者似乎只是在承载那份丰足遗产,而不是传承它,经过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那个古老而遥远的时代已经变成了叹息与尘埃,尝试在已断裂的文化上寻找归属与认同,经历过辉煌时代的人无法忍受这种剧烈的落差,精神在祖国的土地上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