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政治多元论的封面

政治多元论

萧公权

出版时间

2012-01-31

ISBN

978750933161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原为萧公权先生1926年在康乃尔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第二年即由伦敦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佳评如潮。《伦敦时报文学副刊》(London Times,Literary Supplement)、《哲学学报》(Journal of Philosophy)、《国家》(Nation)杂志、《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对其大加赞赏。就连书中的主要批评对象之一、当时颇具名望的政治思想大家拉斯基也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发表评论,深佩“此书才力与魅力均巨”。类此推崇,并非一般溢美之词,因此很快被列入国际心理学哲学及科学方法丛书之一。牛津大学“当代巨著”(Modern Greats)一课程,并采为必读书之一。此书出版之时,萧公权先生尚未逾而立之年,而其学已卓然自立,跻身世界著述之林,扬名国际,无疑是侪辈的翘楚。(摘自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

萧公权(1897—1981) 江西南安(今大余县)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四川、光华、台湾、华盛顿等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康有为思想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多元论》、《宪政与民主》、《中国乡村》、《翁同龢与戊戌维新》等。

全部著作由汪荣祖教授编为九卷本的《萧公权全集》。

目录
弁 言
导 论
第一章 多元论与法律
一、法律理论
第二章 多元论与法律(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出发,为主权和公意(这里借用了很多卢梭和康德)做出了相当雄辩的辩论,强调了国家的伦理性、主权的一元性本身并不否认个人主义的基本假定,换言之,一个一元的国家并非吞噬了社会的国家。在我看来,事实是恰恰相反的:多元主义者看到了社会分化使得代议制面临代表性危机,但他们试图通过政治改革将利益整合的功能完全归咎于国家,恰恰是窒息社会的举动;在这个意义上,萧公权先生和他的论敌们都犯了一样的错误:试图让无法掌握政治、经济与伦理目的的现代国家控制一切,而放弃了某种社会自治的理想。萧公权正确地指出承认主权的至高无上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组织的多元,但他不愿意进一步说,诸多社会功能的实现其实并不需要国家介入,想必这是囿于他的黑格尔主义立场,而多元主义者完全可以试图在国家之外为自己寻求空间。翻译优秀。
根据简评,做两点补充/勘误。第一,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第49页的脚注扩引此书。第二,此书翻译优秀,BAR NONE!
到底是大师,从博士论文开始就开始各种NB了……
中译本终于出来了。卡尔·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反对多元论时的一个脚注还提到了萧公权的这本书。萧公权当时未满三十,凭这本博士论文的著作就赢得学界赞誉。前辈学人做学问之功力,今人难以望其项背。
本书原是萧公权先生的博士论文,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由他完善并出版。政治多元论或者国家的多元主义理论,最初由奥托·冯·基尔克早在1868年所倡,后来成为政治思想发展中的新趋向,并得到诸多学者的阐发。此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撰写的。就全书来看,前半部分是对多元论历史和内容的梳理,后半部分则是对此一理论的建设性批判。政治多元论是旨在反对政治一元论的理论。萧先生是支持一元论的学者,但因多元论揭示了诸多一元论的不足,因此他并不完全否定多元论。萧先生解释政治一元论中的政治体为变动发展的事物,有力回应了多元论者对一元论的错误认识和批判。他指出,多元论者是基于个人主义的立场讨论此问题的,这种以个别批判大多、以特殊否定普遍的视角,不足以令人信服。本书当时若再进一步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或许会有很多独到而深刻的创见。
打五星的理由是:不明觉历。看得我太痛苦了,前面还有有些看得懂的,后面哲学部分,每一个字都懂连在一起就不明白了,基本上做到读了文字而进不了脑袋。这样的不懂读完了不知道对我个人有没有一点意义可言,哭哭。
西方政治多元论源自中古封建传统,中国久行郡县制,对多元论是陌生的,但这也正是现代转型必须补上的要素。作者推重黑格尔的具体一元论,对多元论批评比较充分,但正面论证不足。
非常专业的一本小册子,博士论文,学术性也非常高,看的很累。另外这本书是1926年写的,时代背景导致很多问题在现在很少讨论,所以也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