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的封面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杨天宏

出版时间

2008-09-30

ISBN

978750970373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旨在厘清民国政制演绎的大致脉络,从国家政制建设与实际政治运作的层面,展示民初西方取向的政制建设及实践概貌。内容关乎制度建设者有约法制定、政党建设及国会内阁诸端;关乎政治实际运作者有段祺瑞执政府对北洋势力的整合,地方意识的兴起及中国政治的区域化,以及晚清以来变幻反复的文武关系等。对于这些民国政制史上的重大问题,本书作者作了视角独特的观察和严谨深入的学术及思想诠释。列强及被视为“赤色帝国主义”的苏俄对中国事务的干

预以及作为其反动的强烈民族主义宣示,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些事件通常被

划归外交范畴,但考虑到斯时外交与内政“打成一片”、不复可分的特殊语境,故一并纳入讨论。本书也涉及学术与宗教,以其或与政治趋于一途、或与政治瓜葛纠缠,故多少染上了时代所特有的政治色彩。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政党与国会政治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梁启超与宋教仁议会民主思想之比较

民初国会制度衰亡之政治语境分析

胡适与1934年全国考铨会议

第二编 权势转移与民初政治格局变化

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

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

苏俄、中共与国民党的“左右”分化

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

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民族主义与北伐前的中国外交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的外国因素

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

北洋外交与“华府条约”框架的突破

民族主义与中国教会教育的危机

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

第四编 泛政治化背景下的民国学术与宗教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目标与取径辨析

趋向政治化的近代中国学术

“人权”讨论与胡适的政治思想

基督教与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

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与中国的反教运动

杨天宏,1951年生,四川成都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先后受聘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政制史、通商口岸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著有《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梁启超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另有译著两种出版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政党与国会政治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梁启超与宋教仁议会民主思想之比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杨天宏的论文集,民国政制史研究必读书目,内容极佳。
民国史多读了,会有点能摸索出执政者与派别传承的法律渊源,极容易多想乱想打五星。虽然只是论文汇编,但胜在视角多元,国会意识北伐学术样样皆有,总有一点对口味。前两篇确实引人入胜,从定性角度看党政规划,格局不太像一般论文了
论文集。只看了前两篇,对《临时约法》、同盟会、国民党的去神圣化
读了前两编,可读性很强,有助于对民初十几年里的政制见微知著
第一章极好
书不错,但也没必要吹上神坛。启发最大的还是第一编的第一章,没有人会想到孙文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竟成为徘徊在中国近百年的诅咒。
谢谢您,拯救了我民国初期政治史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