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茶馆的封面

茶馆

王笛

出版时间

2009-12-31

ISBN

978750971249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王笛,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提为副教授。199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2005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2006-2007年度为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研究员。2009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子——早茶
第1章 导言——城市、茶馆与日常文化
城市和茶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好的选题。主要讨论三方面的问题:对茶馆生活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茶馆的经营和管理;在地方和国家政治中茶馆的角色。史料非常扎实,论断比较得当。这种研究思路很有意思,从还原某个微观世界入手,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实现与中观和宏观问题的对话,这和我自己设想的未来学术方向基本契合。由于讨论的界限非常清晰,可以更有效的选取和组织史料,对于近代史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同样的模式可以做完清末做民国,做完民国做当代,资料不断换新,但是方法和大问题上的创建有限。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如何提出更新、更有意思的大问题,也许是未来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
这本书是旅美华人学者王笛先生关于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变迁史的研究著作,从形式上看是一册学院派的作品,符合学术规范,引用的材料都注明出处。内容是将茶馆作为成都市民生活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加以考量,在丰富详尽的档案、媒体报道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茶馆万象背后的成都这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书中引用了作家李劼人的小说描写和黄裳等人的散文作品,材料很详细,历史细节非常丰富,但按西方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模式阐释还是比较牵强,这东西方的茶馆和咖啡馆差别其实还是挺大的,要写出其中的不同还需要深挖。总的来说全书瑕不掩瑜,生动的文笔和精彩的讲述使得本书仍然非常值得阅读。这书我是看了作家蒋蓝的推荐找来读的,总的来说没有让人失望,对成都的茶馆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相信西南那边的人看了应该会更有深刻体会。
本書視角很好,分析論證也很好,只是結論過於平淡了,當然這種研究結論也只能如此,這也是微觀史的一個特點。
如显微镜般非虚构了旧成都的茶馆生态,类似的场景就是十多年前的网吧空间了,围绕着网瘾与网吧,国家叙事也是横冲直撞,直到如今官方媒体对王者荣耀的大肆讨伐。所谓公共空间在中国就是个可笑的概念,从三皇五帝始,空间都已经掌握在强权手里,诸众在专制之下只有苟延残喘,没有交往理性。
:F719.3/1186
国内比较好的微观史历史学著作~
一本很不错的微观史,资料非常详尽。作者以成都1900-1950年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维度展现了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展示出地方文化的稳定性或者说顽强抵抗。作者运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将成都的茶馆与美国的酒吧、法国的餐厅(cafe)进行比较,涉及茶馆成为大众、基层民众评议公共事件的场所,它从一个物质空间变为社会空间、政治空间。最后,关于凌国正的记载使人想象到1930-1940年代女性进入茶馆并成为工会理事长的艰难斗争,她的神秘死亡又为历史增添了离奇色彩和想象空间,适合成为小说写作的题材。
史料收集和分类做到了极致,可惜没有太多深入的阐释,更多只是叙述。特意申明运用了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概念,但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却并没有在整本书的行文中体现出来。
资料太多,很了不起,几乎可以说卷帙浩繁,但是不是非得引用这么多呢?尾声很感人。
细节,资料之多,令人惊叹,但对于我这样的一般读者,可读性不强,最两章马马虎虎读过去,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