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911年中国大革命的封面

1911年中国大革命

马勇

出版时间

2011-05-01

ISBN

9787509722336

评分

★★★★★
书籍介绍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结果,见仁见智,许多人觉得这场革命在列强和资产阶级介入后变质,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其实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革命改良二重唱
一个人的革命
革命与改良赛跑
革命暂时领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百年前的权力交接无比文明。2、清廷有其潇洒和智慧,君宪不成,倍感遗憾。3、革命是见血的,改良才是正途。4、国父尚且可圈可点,先帝何以被神话?
臧否前人过于“温情与敬意”,此种史学研究旨趣有矫枉过正之嫌。
目前读到辛亥书籍中最好的一本
学院要放暑假了,翻了翻,没有仔细看
革命党是非去清廷的心态,立宪派是对清廷的失望。我最感兴趣和想弄清楚的,是清廷和满洲权贵子弟的心态,以及做为马上被边缘化,最后被驱逐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势力,当时他们的实力是不是不堪一击而被迫下台,还是顺应潮流的主动隐退?曾看过一篇专访,好像此书写到这方面问题。在别的书中,我看到的甚少,其他书或影视作品大多展现其的颛顼无能。事实上,是不是即使如此,满清权贵仍有一定的实力,否则革命党为何还要制造恐怖炸死铁良?
“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勇似乎很想君宪嘛,想啊,很想啊😅
对历史毫无研究,但隐约觉得书中的某些观点个人感情色彩浓烈。每次看历史,结束时总会令人感慨。200多年的王朝,几千年的帝制,就这样终止。其实辛亥年不光有孙中山,还有袁世凯和无数人。
挺好奇历史细节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马勇总是在用最善意(统制者的时角)的猜测解读历史,但很多时候这种解释不得要领,本书最好的部分就是南北和谈这一块,保路运动的这部分很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