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的封面

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

张忠炜

出版时间

2012-04-30

ISBN

978750973379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由张忠炜编写的《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的内容提要如下: 概言之,秦汉至魏晋律令法系变化有四。从律的编纂看,秦汉仍是单行律或单行令的年代,国家统一颁行的律令编纂物出现是存魏晋,符合近代法学意义上的法典编纂亦始于魏晋。此其一。从律、令内涵看,秦汉时期的律与令有区分,这种区别并不是很严格;魏晋时期,律的内涵缩小而成为刑律的代称,制度性的规定以令的面貌出现,分途发展成为律令体系发展的大趋势。此其二。从东汉末到曹魏时期,科这种法律载体亦发生质变,在兼有“事条”涵义的同时,发展为独立的国家法律编纂物,似可视为“法典”编纂的先声。此其三。从礼、律关系看,秦汉时礼与律合一尚处于进展中,律令一定程度上充当礼、发挥礼的作用,与晋泰始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不同。此其四。

张忠炜,1977年生,河南新密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在《历史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目录
导论 解构与重建:秦汉律令研究省思/1 第一节 秦汉法律的三重构建/4  一 秦汉时代的刑罚观/5  二 魏晋的概念性提法/6  三 现代法学观的引入/8 第二节 相关理论问题的解说/9  一 “原生态”的提法/10  二 “古书通例”简说/11  三 出土文献方法论/12 第三节 本书主题、内容的介绍/15解题篇 《二年律令》解题及其他/19 第一节 《二年律令》的文本性质/21  一 《二年律令》的抄本性质/21  二 《二年律令》的编纂问题/23  三 “二年律令”非法定称谓说/24  四 对律令制作问题的认识/25 第二节 年代问题的考察/26  一 “二年”诸说平议/27  二 《钱律》制作年代考/31  三 《爵律》、《秩律》的成立背景/37 第三节 律令效力问题的分析/43  一 效力问题的提出/44  二 律令施行例证举隅/49  三 制约律令施行的因素/54 第四节 《二年律令》的施行地域/59  一 “奉法”与“从俗”/59  二 对相关简牍资料的分析/62  三 诸侯王“不奉行汉法”辨/65  四 从内、外诸侯之别看汉法施行问题/68 本篇结语/71律令篇 秦汉律令的历史考察/75 第一节 秦汉律的编纂/77  一 “法典范式”的考察/78  二 “九章律”研究辨析/86  三 秦汉律单行说/91  四 律令集合体/94 第二节 律令分论三题/98  一 律目辨析/99  二 令的编纂/108  三 文本特征/118 第三节 律令关系三论/123  一 律令转化/124  二 律主令辅/132  三 律令分途/137 第四节律令之学/145  一律令学教本/146  二律章句本意/154  三律本与律学/162 本篇结语/168汉科篇 汉科研究——以“购赏科”为中心/171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所在/173 第二节 科、科条的含义/178 第三节 “购赏科”的律令渊源/181  一 “购赏科”的实例及说明/182  二 秦法中的“购赏”/187  三 汉律中的“购赏”/189  四 科与律令之关系/192 第四节 “购赏科”诸问题研究/193  一 “购赏科”的立法与施行/194  二 “购赏科”的功用/198  三 “购赏科”杂考/201 第五节 从“如律令”到“如科令”/206 本篇结语 213代结语 律令法系的起源与发展/215附文篇/223 《居延新简》所见“购偿科别”册书复原及相关问题之研究(修订本)/225 读《张家山247号墓汉简法律文献研究及其述评(1985.1—2008.12)》/249参考文献/271
用户评论
作者以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的相关提法为据审视秦汉律令的编纂、制作等问题,颇有洞见,对律令法系起源与发展的深入研究也不无启发意义。但我总觉得文书类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相较于典籍类还是有所差异的,至少从文本性质、内容、功用等方面来说并非完全等同。第三篇第三节“律令关系三论”思路极佳,律令转化、律主令辅、律令分途,整体框架业已构建,余下的细节问题有待通过新材料做进一步考订和完善。期待作者的研究续编。
用古书通例,考量秦汉律令法系,提出了对于“九章律”的看法,很是新颖。对于购赏科条的研究,不仅推测了汉科的性质,还讲明了东汉初的河西局势,是简牍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的一个范例。
有理论,有考据,将“古书通例”引入秦汉法制史,并进行研究上的示范,尤属本书之贡献。“秦汉律令法系”的复原尚须时日,本书的尝试也未尽可靠。但本书的论点将是后续研究的观念前提。
作者以古书通例审视秦汉律令体系,算是一个文献学的理想视角了。或以为此种方法忽略了文书类与典籍类的文献性质差异,但其实这种二分法也是后人出于研究便利所做的分类,时人对此观念可能并不明确(墓主生前所习用是随葬简牍的共同性,睡、张等简牍从功用上确实可以视作官文书,但其编纂本身就具有私人性,从这点上说其性质或许与典籍更相近)。此外,作者探讨秦汉、中古以降、近代人对秦汉法制认识的不同,很有层累说内味了,也值得借鉴。
关注的问题都很重要,而且有精到的论述,真的很难不边读边拍手。 很喜欢附录里的那篇书评,尽管作者说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的书评,但我倒是觉得这才是书评该有的样子—没有条条框框但求说尽对一本书的感受。另外,文章中注释有问题真的都会被挑出来的哈哈哈哈(但本书里书名号、引号之间不加逗号的规范还是没有注意啊,看着有点难受)
稀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