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封面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出版时间

2016-11-01

ISBN

978750975263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与认知变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一书,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18世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复杂图景,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1952年出生于德国,曾任职于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目前是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专注于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研究,并发表了多部著作,如《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和《中国与世界社会》。奥斯特哈默还致力于20世纪去殖民化史的研究,并与人江昭合作主编《世界史》六卷本。他的著作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外,刘兴华是该书的译者,目前是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热爱旅行和阅读,从事出版工作。
推荐理由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一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18世纪欧洲与亚洲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关系。书中不仅揭示了欧洲人对东方认知的演变历程,也呈现了东方文化在西方眼中的形象变迁。这本书对于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互动以及文化偏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学、文化研究、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有深入思考的读者
以及对欧洲和亚洲历史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移去国际了解的魔障
新世界与老亚洲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篇 知识之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欧洲对亚洲的打量,经历了从景仰到好奇,到去魔化到鄙夷的过程,而在18世纪之时,是欧亚关系重大转折之时,也是欧亚之间文明的进展此起彼伏之时。这种打量出现于欧洲人当时的游记之中,以及时人所写的论述中,该书将这些记叙与论述梳理出来,也还有些趣味。只不过写得枯燥了些,尤其后记部分对萨义德东方学的吹捧,让人生烦。
一般 学术味比较重 文采一般
专名问题不少,虽然内容很广博、对译者要求很高,但毕竟是德国的历史学博士学历啊,整体还是相当可读
其实我挺喜欢这样叙述的,大量原始信息虽然难以全部吃透,但足以反映历史风貌。重点是全是干货啊~#其实是神作#
买了于尔根的19世纪史,于是觉得他写的这个18世纪也是通史.所谓去魔化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欧洲对亚洲诸国的风土人情、政治体制等等的魔幻化想象,在欧洲传教士、旅行者、贸易商人和使团的笔记书籍中逐渐撩开所谓神秘面纱。相对于19世纪的欧洲中心论的优越感,18世纪欧洲学者对于亚洲诸国还是保持相应的敬意,将其纳入对等的文明中讨论。原因大概彼时的欧亚仍为均势。本书前半部分确实枯燥乏味,对18世纪欧洲学者研究范式讨论令人昏昏入睡。后半部分针对具体意象的世纪差异就读起来兴趣盎然了。
98%的历史文本资料,2%的分析结论。基本所有的观点均浅尝辄止,且已综述历史时期的主要精神为主。只能说是个比较适合挖掘的文献引用集合吧
看了大半年断断续续看完了。。。
自说自话
东西挺多,有点像游记杂谈,蛮有趣的。
“你听我解释,他不是这个意思。”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