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探路之役的封面

探路之役

萧冬连

出版时间

2019-02-28

ISBN

978750976974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目录
前 言ⅰ
第一章 中国改革开放的缘起001
一 “文化大革命”引发的历史反思001
二 改革的经济动因005
三 农村政策悄然转向00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蓝图的改革,是一场步步为营的改革,就像长征一开始并不打算要去陕北一样。在风雨欲来之际,南巡讲话让改革声音为之一振,说是另一次遵义会议也不为过。 从改革初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计划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时14年,忘掉教条,尊重常识,真筚路维艰。 80年代学术复兴,感人。
整本书脉络清晰引用翔实,展现了这几十年的改革历史背后的高层决策历程和当时的情况,为那些在站在疑惑质疑声中却有清晰改革蓝图和坚定不移信念的高层感动。最难的就是决策了。书的最末以“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当然不只是财富分配,还有权力制约、道德重建等问题。当然,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改革找到解决之道。”结尾,给这本澎湃改革见证史带来了一点点伤感。
作为经济学家主战场的改革开放前半程(1978-1992)研究,历史学长期是缺位的——而本书多少可算是一个弥补,对于此阶段内主要经济政策的形成有比较清晰的历史还原。但这种“还原”由于年代相距过紧,所涉人物过于敏感,又注定是不完整的。只能留待后世了吧。
读完以后最大的体验居然是一组本身就具有张力的形容词:清晰而混乱。
11月,王震访问英国,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他访问伦敦一个失业工人的家。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室、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具,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访问结束时,中国驻英使馆的人问王震对英国的观感,王震高兴地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再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了。”
有梳理的苦劳,但是这本书写的过于小心翼翼,不敢触碰经济改革的核心部分以及决策层的变动,几乎整本书都在隔靴搔痒 @2022-05-19 10:58:18 @2022-05-27 20:01:27
很不喜欢()的一点是:可以大大方方地干错了事之后轻轻说一句“当时是有点问题”。因为这样没有道德。
探路之役三个阶段,84以前基于陈云笼中鸟理论,探索一条计划为主市场补充的路线。经改优先,保证政府协调利益能力,没有学苏休克疗法,走一步看一步。进行了大量的区域试验,从地方推广全国。在国企改革不顺的情况下农村改革带来惊喜,释放了巨大的市场的力量。12大到91,改革遭遇一系列困难,价格双轨制,稳一放一,想要逐步瓦解旧体制,但也造成巨大的贪腐空间权力寻租,88年物价闯关失败再加上其后一系列动荡,被迫进行调整。92邓的南方谈话破除思想领域的僵滞,市场转轨跨国临界点。改开充分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利用自由贸易秩序的后发优势,引进技术,在模仿上创新。地方政府区域竞赛,不断推陈出新。中央形成决议咨询体制,一大批老中青经济学家闪耀大时代的舞台。改开不是预先设计或者意外发生,而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完美结合
改革开放学理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就改革开放中的经济改革这条线,框架已经非常清晰了。
小时候,爸妈多次跟我说过,非常感谢邓小平,是他给了那代人机会。 小时候被保护得太好,懵懂无知,并不清楚都发生过什么。 现在大了,再问父母以前的事,他们已经不愿提苦日子了,总说好好过现在就好了,别老惦记以前。 可是不能忘。不然会把如今的,当做理所当然的。 感谢邓小平。 70年代末,难在观念上。打破以后,释放农村活力。 然后就遇到更棘手的城市改革。难点如今看来很清晰,既然要讲价值规律,那么如何重新给生产要素定价?双轨制很显然一定会导致寻租,放开怎么放?80年代后期的犹豫不决到冒进,到闯关失败,后来的动荡…… 幸亏邓小平在。倘若伟人不在,90年代可能就重回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