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941的封面

1941

[美]安德鲁·纳戈尔斯基

出版时间

2021-08-01

ISBN

9787509782330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1941年初, 希特勒的军队统治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丘吉尔的英国孤立无援地抵抗着纳粹的侵袭,承受着德军炸弹的轰炸和U型潜艇的攻击;斯大林仍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罗斯福发誓要让美国远离战争。希特勒自信地以为,全面的胜利近在咫尺。

到1941年末,局势完全变了。希特勒开启了一连串赌博:他入侵苏联,犯下毁灭性的军事错误;他实施大规模屠杀并制造恐惧;他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便急切地同美国宣战。英国获得两个新盟友,德国已注定失败。

纳戈尔斯基细致地描绘了1941这一 关键年份中的关键人物的行为,呈现了失去控制的自大狂与意志坚定的领袖间的博弈。他还揭示,1941年预示了后来的犹太人大屠杀、战后欧洲的分裂和冷战的打响。1941年定义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目录
主要人物介绍/001
第一章“疯狂的逻辑”011
第二章“两个恃才傲物之人”/035
第三章“大错特错”063
第四章“普利茅斯兄弟会”/09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941年的谜局,当1940年丘吉尔在下院宣讲"我们将战斗到底...用尽所有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时冥冥之中似已有暗示。一边德意日,一边英美苏,错综小复杂组队斗兵斗械斗装甲斗心机。这局怎么打才能确保己方必胜无失。这本书就是细腻白描了二战迷雾重重的1941年,视角比较中立,远镜头来回慢慢扫拍2边主要人物和情况。内容很细节,文本简洁利索。阅,准备接着看主讲丘吉尔的那本《至暗时刻》,看那只“讨厌的小鸡怎么做到(法国战败后)不被扭断脖子”还赢到终局的。
条理清晰地把各类史料拼成一副色彩浓烈、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精彩之作,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本书讲述了英、美、苏、德四个大国,在1940~1941年波谲云诡的国际外交局势中的选择,最终左右了战争的走向,塑造了冷战的格局,使得1941年成为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一年,其激起的涟漪影响至今。本书的写作结构非常巧妙,单数章节以苏德为线索,两国先是貌合神离的结盟,再大打出手;双数章节以英美为线索,英国苦苦支撑,美国总统与国会博弈争取早日参战。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1941年前后的选择都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和风险,有的来自盲目自信的主观判断,有的自来对客观现实的随波逐流。在全体人类的命运面前,形态之争和种族之辩都是渺小的。最终的结果是,苏联这台不可战胜的战争机器和美国近乎无穷无尽的战争资源之间,结成了以前不可能出现的同盟,在纳粹铁蹄笼罩下的阴影中,先是曙光初现,继之逐渐明朗,最终阳光普照。
很一般,是我读过最平庸的一本甲骨文的书
老板对形势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把整个团队带到死
只能说浅入浅出了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的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灭亡的决定点。”
比较通俗简略说明了1941年二战的重大转折全过程。我个人推荐和 改变二战的十个重大决策 一书对照观看,聚焦于二战各个交战方的决策层的决策逻辑。 虽然已经对这些逻辑比较了解,但我个人还是对希特勒三个月击溃苏联的决策依据不理解,实在太赌博了。
1. 德国、英国、美国均实现「优生政策」,而德国最为残酷和极端;三国均视苏联为「次等的东方人」,政策和观点受此影响。 2. 英德美苏视野中俱无中国。 3.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刚愎自用,两人前期因此都犯下大错。但斯大林在生死存亡关头放权给了朱可夫,而希特勒夺了前线将军的权自己来,区别降临。 4. 斯大林签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非常努力地自欺欺人,把通报「德军即将来袭」的人以散布假消息为由杀了...一直杀到在德军进攻前2小时;同样地,希特勒痛斥所有「忧报」,并拒绝因天气等状况作任何调整。 5. 丘吉尔像求爱一样忐忑地等待、祈祷、期盼美国参战,心心念念只此一件事。 6. 希特勒在莫斯科战况最紧要的时候,最记挂的竟然是种族灭绝,不惜分军力和运力杀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