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的封面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

[日]和田秀树

出版时间

2021-06-30

ISBN

978751047282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人们极有共鸣的“孤独”话题为中心,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内心的孤独,阐释孤独的概念,以及如何适应孤独、享受孤独,并提出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孤独疗法”,用9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抚慰孤独的内心,并从中获得幸福和愉悦。这是一本让你敢于直面孤独、爱上孤独并获得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之书。

和田秀树(わだ·ひでき)

1960年生于日本大阪市,198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助理医师、美国卡尔梅宁格(Karl Menninger)精神医学院国际会员、浴风会医院精神科医生等职务。目前为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为临床心理学)、川崎幸医院精神科任顾问、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兼职讲师及和田秀树身心健康诊所所长。作为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备考的灰姑娘》在摩纳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并于2012年凭借《“我”的一生》在该电影节上斩获四项桂冠。

和田秀树为日本当代文坛名家,其主要著作包括《40岁之后要学习什么》《用这个方法打赢商场心理战》《任性老人的建议》《成人的学习法》《比别人多做10倍的工作习惯》《数字为成功之本》等众多畅销书。

冯莹莹

1979年生于哈尔滨,毕业于日本秋田县立大学,获博士学位,讲师,CAT...

(展开全部)

目录
第1章 停止从众
002/ 回归“我本位”
002/ 我是谁
003/ 我因何来到世上
004/ “他本位”是内心不安的源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从众型人格 因孤独而从众,反而会变得更加孤独 2.独自一人用餐就是没朋友的标志,所以有人一般会找朋友吃饭,如果实在找不到就不去食堂,实际上他害怕的不是独处时的孤独,而是怕被贴上没朋友的标签。 3.读书,用知识武装 4.所有受过欺负的孩子都有过不被接纳的疏离感,从而沦为盲从者,可以对抗盲从,相信自己觉得对的东西。 5.不可过分依赖酒精,可把值得交流的人或爱好当作依赖的对象。 6.新型工作机器:除了工作以外,社交关系极少。应不拒绝与人的交往,积极应对人际关系。或逃离原有环境 7.凡事不要太较真(对我来说有点难) 8.朋友再多也无法减轻自身孤独感,而且很多人只是表面朋友。朋友求精而不求多,可适度暴露弱点,坦率交流。 9.找心理医生,讲出心声,在集体中寻找同盟者
可以一看,内容浅显易懂,但很多内容没啥新意,老生常谈,就当强化巩固。 孤独并不等于疏离, 孤独不是一个贬义词。 保持真我,学会借力。 交流交心不等于交际。
没忍住一口看完了,花了将近1个小时,书名第一印象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觉得不过又是一本治愈鸡汤,但不对哦,这本更加一针见血地针对目前社会上人群的现象进行了划分与理性的分析,虽然也不乏感性的文字,但更加明确给出您所渴望的方案建议,就像是您和心理咨询师来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迫不及待想要录成VLOG和你们分享,我们视频见。(附:書裡安利了一部電影《迫在眉睫》和一本書《第四種生存方式》安娜迪克森)
一句话,孤独才是人生常态,就够了。
人首先还是要接纳自己,和自己做朋友,而不要为了表面的交际而谨小慎微、泛善可陈,这样表面上虽然获得了群体的接纳,但会丧失对自身的归属感。一个人个性养成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直面孤独。比交际跟重要的是交流,让自己坦诚和率真地存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无需刻意讨好和附和他人。多交结真朋友,认识到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借助他人之力,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
7分吧,对于我个人来说都是一些比较熟悉的理论,至于女性改变世界和男性改变家庭并不是很赞同
在我失恋之后给了消解许多我一个人独处的不适
“从众”不过是人类对孤独的一种应激反应。随着从众程度的加深,“自我”的缺失也越发严重。因孤独而从众,反而会变得更加孤独,这是一个相互矛盾的恶性循环。 ——摘自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