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思想史论集的封面

中国思想史论集

徐复观 著

出版时间

2014-03-31

ISBN

9787510825590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中国思想史论集》是徐复观先生研治中国思想史的代表作。书中系统阐述了作者对象山学述、《中庸》的地位问题、孟子政治思想、中国孝道思想、孔子德治思想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理解。

目录
代序——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与态度问题
再版序
三版代序——我的若干断想
象山学述
前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儒家大法好,以至太好。
吐槽凶猛的徐复观,原来和钱穆辩驳张居正的是你。然后先读了读徐复观吐槽文。方法很值得学习。
极喜象山学述部分,了解象山必读
象山学述、论孔子诛少正卯、辨别伪《孝经》三篇最佳。前者立其大,补救支离和主体沉沦;后两者在于挖掘出文献伪造的历史语境在于秦汉专制对古儒思想的改造。
《象山学述》一篇极好,可以看出徐先生极推崇象山之学。是否是发前人所未发,读书尚少,不敢妄言。只觉着一点非常有趣,程朱一力想避免流于禅学之名,以性之设立来避免禅学之“心”,由“性即理”却走向了向外探求的艰难之途而难于发现道德主体,朱子学说的矛盾之处恰恰是此一险途之体现。而象山能直承孟子,将禅学的“虚灵明觉”之心替换为道德主体之心,完全避免了朱子的困难,且又以“此心在物即理”强调了辨志之后向外探求的重要,此认识甚至过于阳明。阳明始以朱子之“知”为出发点而不通,最后受二氏影响走向更为纯粹之“心”(心外无理),而有不事外物,流于禅学之危险,象山直承孟子“义利之辨”且承《中庸》之教(“天命之谓性”),其“心即理”反倒包含了诸多外事,走向了主客相融的“心在物为理”。可见象山之学的幽深精妙。
选读。象山学述功力深厚
“方法的真正作用,乃发生于诚挚的治学精神与勤勉的治学工作之中。方法的效果,是与治学的功力成正比例。”
序言精彩,但论证多武断,结果少不可疑者。
将义理之学与义理之史区分开,我觉得是做思想史的正确方法。知性之学只有通过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一点对我有所启发。以前对宋明理学了解不深,读了这本书才算弄懂了一些。这本书对他人的一些批评也比较中肯,但认为不能用唯物与唯心来衡量古代所言之心,我觉得可以商榷,承认心不一定是唯心,但承认心是世界,未必不可以说不是唯心。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