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嫉羡与感恩的封面

嫉羡与感恩

[英] 梅兰妮·克莱因

出版时间

2017-03-01

ISBN

978751085133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 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极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目录
引 言
序 言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今日许多对儿童心理领域,习以为常的做法都源之梅兰妮梅婶的系列著作。 多年前鬼使神差的读上梅婶的作品,很享受! 这段时间终于找到佳本再读之,虽然译者有个别不同,但道理还是通畅。 梅婶对于儿童心理观察,实在独具一格!她属于泰斗式开宗立派的人物。
已购另一版本,李小龙指定客体阅读
看不太懂,不知道是我的问题大,还是书的问题更大。
不是我想说真的儿童初期真的有那么恐怖吗,还有 文中所说的女性的乳房对于婴儿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思维很有逻辑,需要有精神分析基础,最好先看看弗洛伊德的书。
五星好评
Feel so embraced
原来在1-2岁的婴儿阶段就会产生焦虑并发展出防御机制,在大脑中存在“偏执-分裂”位置,一旦恐惧与焦虑过于强烈,但再也无法完全修复。焦虑来源于未被满足的力比多的转化。在生与死本能影响下,自我的主要功能是掌控焦虑。逃到理想化客体的动作过度,会严重阻碍自我的发展。罪疚感是一种冲突的表达。良心是超我发展的结果。我们认知到无意识是一切心理过程的根源,决定了心理生活的全部,只有通过深入而广泛地探索无意识,我们才能分析全部的人格。“重复”的经验帮助婴儿克服失落与哀伤的重要因素,是体验后的学习。以寻找新客体代夫失去客体的方法,有助于克服其抑郁位置。语言是另一种让儿童靠近他所爱之人的方法。游戏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重获爱的能力与贪婪和嫉羡减弱有关。自我憎恨是一项突出人格特征,与能够爱与容忍他人相对应。
读起来很艰难,看了几页放弃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