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文化的精神的封面

中国文化的精神

许倬云

出版时间

2018-12-04

ISBN

9787510861017

评分

★★★★★

标签

人文

书籍介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越来越重视。然而,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不易被察觉。《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导游,带领我们走进中国文化的深处,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并多次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他是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许倬云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
推荐理由
《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从生活的多个层面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实质。它不仅对比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探讨了宗教信仰、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等多元主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当代价值。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思考现代文明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读者
关注现代文明问题,寻求文化解答的读者
希望从文化中汲取智慧,指导个人生活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导 读 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许纪霖
解 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前 言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万古江河,星辰素月 纤侬沉着,九州人间
全书结论主导论证的痕迹很明显。 后言中许先生说西方世界已经进入崩坏的边缘,但是许先生并没有说明西方世界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是否也存在,或许许先生认为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西化造成的。许先生由此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但是在刻画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许先生的论证又一次出现混乱。关于书中出现的混乱,后面如有时间会整理成文。 当许先生提到冯友兰先生的文化民族主义时,其实自己已经陷入了文化民族主义。 在评判一个民族文化的时候,应该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复杂严肃的任务,我们确实应该带有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然而过分的简单化、理想化会让我们背离真相。 同样时谈及中国文化,私以为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要更为中肯。
一篇文章能说清的事,非要用一本书来阐释,还是万古江河、说中国那一套东西,无甚新意,一些章节似乎重复了。老先生对于西化的戒慎忧虑,根本没必要,起码需要中国学习借鉴的地方太多了,必须要承认不如人家!我们有些传统确实很好,但难以时代发展,因此也就显得“中听不中用”,一厢情愿!对一些传统作为一个大概的了解倒是可以的,所以该扔的还是扔了吧,不要舍不得,积极拥抱变革。此外,本书竟无一处引用标注(插画不算)!不知为何,许倬云的书读来总是有一种大而无当的感觉。我们暂且不去管世界有何问题,只说今天中国的问题:不是现实与传统的不对接带来的文化失衡问题,而是政治制度问题。嗯哼越往后读,越觉得老爷子的观点越主旋律了,呵~
可以直接先读最后的四大名著
读过湾湾版的,陆版也有了,真好。
读的前提需要了解更多知识 他人生的经历 以及年代 身心不同于常人的心境 更加让人敬佩
#中国文化的精神 “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不自觉的人格心态之中,发觉文化的本相。” 大众的历史观和史学家的历史观,不是一个东西。就像一些人会把《三国演义》的书和影视剧当作是三国时期的历史,而另一部分人会将《三国志》当作三国时期的史料。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取决于个人自己的立场和角度。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对于个人孤独和社群涣散的描述。 “无论是城居还是乡居,社会的关系都非常淡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很难构成亲密的社群。甚至,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流动性,以及交通方便所致,人们的工作机会日益分散,个人的确已经很难有所归属……许多散漫的个人无所归属,他们不会彼此关心。他们工作和努力的目标,将回归于饮食男女这些最原始,最直接的欲望。” 所以,努力读书,多长知识。
非常通俗易懂的书籍,非常适合中学或者大学生作为系统归纳延展而读,有趣味且不佶屈聱牙,虽然先生的担忧尤甚,但末章将如今中国的人情闭塞和相处之道都归结于西方文化的结果,且将宗教民俗一并做了民族意义的提升,并不是完全赞同,中国的问题并不能从传统根基上的论证来提出它就比西方更加圆融,相反每种政治和文化都应当有作者最尾的观念,没有永恒的普世和真理。的确是能看到先生思乡深重,佩服先生的知识广博和丰沛。值得推荐。
樊登读书,文化自信就要不停的学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用相对零散的篇幅描写出作者想象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