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纽约三部曲的封面

纽约三部曲

[美] 保罗·奥斯特

出版时间

2019-01-01

ISBN

9787510876899

评分

★★★★★
书籍介绍
《纽约三部曲》由《玻璃城》、《幽灵》和《锁闭的屋子》三部相互关联的非典型性侦探小说构成。推理小说家奎因,冒充一位名为保罗•奥斯特的侦探,接受了跟踪刚刚出狱的老斯蒂尔曼的委托,却在无形中继承了老人的遗志——发明一种与这个破碎的世界相应的全新语言;侦探布鲁,受雇于怀特,监视住在马路对面的作家布莱克,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逐渐把自己变成了布莱克的镜像,并在无意中为布莱克写下了最后的自传;而“我”则意外继承了童年好友范肖的遗稿,以及他的遗孀和儿子,范肖作品的热销使“我”名利双收,但幸福生活的幻影很快就被一张来自“范肖”的纸条打破……作家与人物、真实与虚构、语言与实存,都在不断地互相置换,堪称解锁奥斯特内核的终极密码。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的纽瓦克,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作品融合了荒诞主义、存在主义和悬疑小说等元素,为其赢得了令人敬畏的声誉。奥斯特著作等身,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具创新性的小说家之一,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并多次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布克奖、福克纳小说奖等,作品已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他编剧的电影《烟》于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2012年,他成为第一位纽约市文学荣誉奖的获得者。 文敏/译者 记者,现居杭州,已出版译作十八种,包括《等待野蛮人》《男孩》《内陆深处》《凶年纪事》《密室中的旅行》等。
目录
玻璃城
1
2
3
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三个故事说到底是同一个故事。偏执狂侦探密切追踪目标人物作家,也可看成作家对“我”的身份的迷思,两者是镜像,是恒定的参照物,也是相互错置的人生。到了最后,除了纠结的乱麻的谜团,侦探总是两手空空,怅然失去。前两部甚而在尾声抛出了额外的叙事者,小说的视角忽然转为外视,侦探与作家被抛掷乌有乡。作家,作品,楚门的世界。纽约,玻璃之城,一边速朽一边滋长,人们存在此地,故事就发生在此地。“我”是谁?
三部曲的主题分别是:追踪,监视,重建个体,统一于主体的自我迷失。
琢磨了半天三个故事的关系和时间线,最后发现是三个独立的故事,虽然有交集但影响不多。前言写模棱两可的"故事交织" "一张完整的逻辑网"的那位老师,你缺德不缺德啊。
作者之死
不爱大卫林奇者,也不会爱保罗奥斯特。反过来则更强烈。在纽约直接找到作家交谈的那个夜晚,是否证明了在我之外的地方,我才真正存在?
整本书的叙述完全没问题,但作者并不解开谜题,要让读者自己去过度解读,这点不太喜欢,这本书,可解读的方向是在太多了。
过于自我审视 对我来讲有点无趣
喜欢作者的笔触
当作为侦探的观察者突然转为变观察者,身份的意义与消失,身份存在的认定与对身份的毁灭,这本书三篇确实是在讲一个故事,每篇的架构上都用的是侦探小说式的结构,开头抛出问题,中间进行调查与猜测,而不同于侦探小说的是则是最后一部分,主角并没有获知真相,而是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对于自我存在不断的否定,让整个结局更像被缠在一起的线团一样混乱。就如书中写言:“故事并不在叙述之中,而是在挣扎之中。”
三部互相独立的中篇小说。从中能强烈的感受到,和村上相同的,我非常喜欢的那种特质:剧情本身非常简单,全部的魅力都在叙事和文字描述本身。 另外,不知道这个感觉是否准确。但我自己觉得相比起村上,保罗奥斯特要更接近雷蒙德 钱德勒。非常浓烈的硬派侦探小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