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的封面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

翟志勇

出版时间

2021-04-30

ISBN

978751087894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是,现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重新梳理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藉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建构路径,理解“宪法何以中国”。

★以历史主义的视野和方法,内在地描述中国宪法的动态演进过程,但并未被浪漫主义的民族文化诉求诱惑,而是转向以历史为公器的普遍主义反思。

★不仅关注中国宪制的发生学,也关注世界法权秩序的重建,思考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使命。

比起美国稳步演进的宪法史,中国几经更迭的宪法史,看似是一笔“失败的遗产”。但问题是,人们是否可以抛开历史而理解现在?是否可以凭空制造出理想的宪制?所谓“失败的遗产”难道不是妄想凭空制造出“美丽新世界”的产物吗?抛开这笔“遗产”,人们是否有可能理解新中国宪制的本质以及构想未来宪制的可能方案?

中国宪制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看似截然的断裂,实则有内在的关联;未来中国的宪制更不可能抛弃与这笔“遗产”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能从这笔“遗产”中生发出来。

本书旨在探究一个困扰中国人一百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宪法何以中国”:

——为什么自清末以来,中国需要现代宪法这么一个西方舶来的“劳什子”?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

——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但“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既往的宪法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足以让国人据此设计一套社会主义宪法演进的基本法?

翟志勇,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代议制的基本原理》,译有《身披法袍的正义》等。

目录
自序 宪法何以中国
《共同纲领》与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 /1
一 临时宪法? /2
二 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的历史耦合 /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有意思的论文集,看来研究中国政治还得补补宪法学。摘录:共同纲领自我授权是为“自我否定”(留待人大,pp. 30-31),三大文件构成1949-54的不成文宪法(p. 35);五四宪法二元政体结构(人大+国务院常规政体-官僚制&国家主席/最高国务会议超常规政体-克里斯玛,p. 68);八二宪法写入保护名胜古迹,终结文革破坏文物+安抚宗教界(p. 78);爱国统一战线(pp. 87-88);领导和代表原则(pp. 91-101);“中国各族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区别(pp. 117, 171-172);党和人民的政治关系、党法关系(pp. 120-121);八二宪法的七/六种分权(p. 150, 154);民族国家与共和国(pp. 160-161);宪法中的中国与世界(pp. 198-208)
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不在此多言,但本身这不仅是填补了一个本不该空缺的学术巨大空白,且仅就内容而言,对于法学、政治学、党史研究等等学科而言都有其价值,亦或者本身只是对政治八卦有些许兴趣,这本书都能有所收获。
你们评分那么高,良心不会痛吗?
对我国宪法体系有所认识。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分权的问题,五四宪法在改造完成的基础上,确立了人大为核心的国家机构,但也带来二元政体的问题,教员这样的卡里斯玛权威在位没问题,去位则必然造成宪政冲突。所以八二宪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革命叙事回归建设,这里面政协成为一道隔离墙,维护了统一战线也保证多D政治的不可行。另外人泉与法治也被引入宪法论述,最终形成“D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统一起来”的三位一体,这里面涉及大量表述上的规范,例如为何是领导不是代表,皆有深奥的学问。第五章回顾了西方三权分立的历史,指出现代政治可能需要第四第五权,具体到监察w员会的设立,都说明宪法是一个不断流变,不断应对错综复杂局面,不断进行优化重组的过渡性的工具。
失望……
书是越卖越贵 特别是这种论文集 没甚意思
短小精悍之处见功力。
对我这种beginner而言确实是很好的宪法历史论文集,不管是最高国务会议那篇讲五四宪法下国家主席的Chrisma属性很有意思,还是八二宪法中领导代表原则的区分都很有生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