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封面

1840年以来的中国

王人博

出版时间

2020-05-31

ISBN

9787510887437

评分

★★★★★
书籍介绍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作者介绍

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他是中国法学家少有的深具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学者。对于学界讳莫如深很多问题,都能以专业的眼光,毫无顾忌地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风格让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拥有了少有的穿透力。

这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目录
引言
如何思考中国
上部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解答了我很多的疑问,被外国打蒙了,都想立刻像对手一样富强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光一个概念就没法达成一致,真的难
本书所描述的“现代宪政思维”概念与那个时代对标,相当于是制造了一只真空球形鸡在泛泛而谈。
《中国的近代性》和《法的中国性》
作者倒也诚恳。“书前的话”里直接明说了只有“书前的话”和“引言”是新作,其它都是照搬以前出版过的书。而这2020年新写的“书前的话”,居然还专门用了一大段文字贬低筷子吹捧刀叉,让人不禁感慨X殇真的是打在作者这一代学者脑中的思想钢印。
一般般
买得很后悔的一本书。絮絮叨叨,鲜有独到见解。更多是些看似高深实则空洞无物的论述。多的不讲,开篇筷子和刀叉的分析,足见作者的见识。
我从未想过宪法能这样解读。中国的政治话语和修辞技艺当真是博大精深,五星在于这本书打开了我人生路上的一扇门。
人是历史的囚徒。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会是。 近现代中国智识阶层的潜意识里,国家整体的富强才是最终目标,而人与民之类的概念要么流于抽象,要么只是服务于国家的工具。这点上激进与保守派甚至可以达成共识。这对现代性的塑造而言也是一种长期的艰难考验。
这本书的上部基本就是王大爷的博士论文,考证做得非常细致。 本学期慕名选了大爷的课。怎么说呢,深耕XZ几十年的功底再配上大爷这颜值,没法不被他吸引。可惜的是只上了一节课就赶上疫情爆发,课程改为微信文字交流。哎。
无论中国历史文化多么糟,它仍是“观看”西方唯一的镜子,没有它,中国什么也看不见;同时,它也是中国价值选取的唯一依凭,没有祖传智慧的遗留,在西方面前中国什么也不是。这是中国宪制思想内生的一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