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乡村的封面

中国乡村

萧公权

出版时间

2021-01-01

ISBN

978751088868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属刘东先生主编“台湾国学丛书”之一种。《中国乡村》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探讨了清帝国乡村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勾画乡村地区的行政区分,诸如村落、市集、城镇以及保甲与里甲之行政分配;第二部分叙述乡村控制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意识形态的控制;最后部分讨论乡村与宗族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农民对控制的反应。附录包括有关里甲、社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萧公权(1897—1981),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台湾中研院首届院士。1918年考入清华高等科,1926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燕京、清华、光华、华西等名校教授。1949年离台赴美,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宪政与民主》《康有为思想研究》《翁同龢与戊戌变法》等。

目录
第一部分 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
第一章 村、集市和乡镇 / 3
控制的问题 / 3
中国乡村的形态 / 10
村庄的物质面貌 / 1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国家在场…
清王朝期待的是无害的公民,当帝国安全和行政效率发生冲突时,会将帝国安全置于首位。腐败是造成清王朝乡村控制体系崩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乡村人口并不同质,绅士、平民、地主、贫民,各自的利益与目的都是不同的。乡村对控制的回应这部分的论述略显平淡。
可以看出,译者是下了大工夫的,佩服。
士农工商,农民居第二,但农民是历代最悲惨的一个阶层,他们像群力畜般受到皇权官绅酷吏的三重剥削和压迫,遇上自然灾害便走投无路;永远是“利用工具”而非“服务对象”。士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特殊角色,承平时倾向于维护既定统治秩序,协助皇权在税收治安教育宗教等方面控制乡民,借此他们中饱私囊欺压乡民兼并私产;另一方面他们在地方事务上提供财力知识技术,扶贫济困仲裁矛盾教化风气;社会动荡时,士绅又利用农民的矇昧许以美好生活的承诺(在历史循环中矇昧与专制如影相随,矇昧表现在对这些许诺缺乏洞见和判断力),鼓动破产农民起来造反。而新王朝夺取政权后首要做的又是将农民一脚踢开,并对旧政权的层层管控中的疏漏处加以改进,从而建立一个比旧政权更为等级森严的压迫制度。治乱兴亡有更替,秦制儒术两千年,士绅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好坏。
萧老通过详实丰富的史料力为我们还原清朝19世纪的乡村政治,主要围绕清政府对乡村的各种控制政策和实际的失控效果来论述集权政府对基层控制的努力和无力。核心原因还是生产力不足,尤其摊丁入亩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人口爆炸,导致人地矛盾愈演愈烈,然而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已是积重难返的沉疴痼疾,上层建筑严重拖累经济基础,如果没有“睁眼看世界”,大概率又是一个王朝轮回。萧老可怜中国农民但否定其革命性,认为农民多是迫于生计盲从于知识分子的“盲流”,可要我说是农民选择了他们的领头人、先锋队,他们用他们淳朴的双眼去选择方向、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历史,谁跟他们谁赢!
经典。
讲清朝的部分论述的很完整,对乡村的描述很有启发性。后面从说西方侵华那段感觉味儿不对了,一看作者履历也就懂了。
本书讨论19世纪清朝各种乡村控制机制,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居民帮助,以及根据清政府理论与实际,基本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州县官,以确保乡村统治体系合适与安全地运行,这使得乡村统治体系运行效率被限制。帝国体系先天的缺陷不可避免阻止行政腐败,专制统治需要一个政治上无害的官僚集团,但也使其失去活力。虽然统治者看上去有无边的权力,但中央力量辐射到全帝国范围所造成的衰减也是相当可观的。后面从士绅与农民的角度,士绅利用可怜的农民,许以虚幻的愿望,再次论证了专制统治的两难。最后做了一些“不恰当”的延伸,讨论了我D,感兴趣的自己去看~
被高估了吧。写的逻辑性差点,有些散,读起来费劲,太多没用的字数,不够精辟。而且可能英文翻译过来的缘故,读起来很别扭,又是中国人写读的书,很奇怪。总之这本书没讲出来深刻大道理,又让人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