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中国大地上的封面

在中国大地上

[美] 保罗·索鲁

出版时间

2020-12-01

ISBN

9787510892790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在《在中国大地上》中,作者用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画卷,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些地方,亲身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者简介
保罗·索鲁,美国当代著名旅行作家和小说家,1941年出生。他的职业生涯始于1963年的非洲马拉维和乌干达的教学生涯,随后在1968年的新加坡大学任教。70年代初期,他举家迁往英国生活,而今安居美国,同时持续不断地环游世界。索鲁的作品丰富多样,特别是他的火车旅行文学作品备受赞誉,曾获得包括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和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其代表作如《火车大巴扎》、《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以及《英国环岛之旅》等,深受读者喜爱,影响广泛。
推荐理由
《在中国大地上》以作者丰富的旅行经历为线索,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中国大地的文化之旅。书中描绘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风光、历史遗迹、社会变迁以及人民生活,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观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坚韧。
适合哪些人读
- 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 喜欢旅行,希望通过阅读体验不同地方的人 - 希望了解中国社会变迁和不同地域文化的读者 - 喜欢阅读游记和旅行文学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第一章 开往蒙古的列车 / 1
第二章 开往大同的内蒙古快线:24 次列车 / 64
第三章 开往北京的 90 次夜车 / 76
第四章 上海快线 / 106
第五章 开往广州的快车 / 14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脑海中直接播放“开往北京滴火车,我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以及“关于郑州我知道的不多,为了爱情曾经去过那里”。Paul Theroux为了更完善地研究中国人的种种习惯,在上海快线上阅读《金瓶梅》。在上海的人民公园英语角,他认识了一名精神病医生,问他有没有遇到过妄想症患者。“美国的幻想症患者老觉得自己是乔治·华盛顿,而其他地方的患者则总是自称希特勒或者拿破仑。要是中国人得了这种病,会说自己是哪个伟人呢?”“皇帝、毛主席,或者玉皇大帝。”他在锦江饭店跟一个属蛇的姓王的人吃午饭,后者在被批斗的时候被迫写他们给他定好的题目,比如《我为什么喜欢查尔斯·狄更斯》《我为什么喜欢莎士比亚》。“我觉得,他们是想让你写为什么不喜欢他们。”“这太可怕了,每天从单位回来,晚上还要写六页,然后他们还要说你写的是狗屎…”
保罗.索鲁写完这本书的三十多年后,很多东西都已经变了。我们再也不会穿过俄罗斯的国境线时,听到广播里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消息,也不会在路过长春时,得知贝托鲁奇正在拍摄《末代皇帝》,更不可能看到旅游业尚不发达,像是一个城镇一般的拉萨城,甚至,绿皮火车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有些东西没有改变,就像同保罗.索鲁交谈的那位女大学生说的那样:“我们没有人闲逛,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具体的方向向前奔走的。” 也许是因为刚刚迈进社会,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我怀念去年自己闲逛的日子。
保罗索鲁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做梦都想象不到他有多幸运,在1986年遇到这些可以肆无忌惮谈政治谈文革的中国人,这是历史拨乱反正下的一个珍贵缺口,而他赶上了,正如他赶上了蒸汽机车在这个广袤国度的最后浪漫那般。“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火车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个地方。”不知道那个像海狮一样忧伤的方先生,和在哈尔滨开往朗乡的慢车上高歌《Scarborough Fair》的田先生,现在过得好不好。而我依然期待,索鲁的下一次毒舌。
一名中国司机仅仅射杀一只鸟,保罗·索鲁就义形于色,这司机在他看来就跟西方殖民者眼里的非洲土著一样了。 他不惜笔墨惟妙惟肖写中国人的笑、吐痰...他们如何邋遢、虚伪、狡狯、胆怯,他怎么就看不到中国老百姓的平和、善良、可爱、顽强的一面呢,至少我在文中看到他写的各色人等其实都是很好的,可他总要丑诋一番方罢——那个方先生被他臭得可不轻。不同于何伟,何伟笔下的村民、小商贩、官员、打工妹就总是充满温情。 在整个旅途中,保罗始终以西方文明人自居,既带有成见,他眼里看到的就不是客观的。 我不是说他写得不准确,但准确不代表客观。他的写作就跟照片一样,非常准确,不过照片摄取的只是瞬时的东西,它看不到历史,也看不到未来。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没变。
对于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挑剔,青岛是一个噩梦,一个在中国的欧洲小城
向来喜欢看他者视角的我们 或我们眼里的他者这些关于文化异质的书写 相比何伟 或扶霞 或更早的芥川 保罗索鲁显得热切勇敢 不知疲倦 加之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辛辣口吻 让他的旅程变成了一张80年代中国社会切片 其中出现的各色中国人尤其有趣 当然作为读者也发现了保罗在中国人吐痰这件事上花费的大量笔墨 一百年前芥川就在写吐痰 可以说是中国一大特色了(
这段时间我被关在防范区里无法动弹,断断续续把这本旅行日记看完了。总体一个感觉就是,作者把80年代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很真实的记录了下来,确实存在着艺术的天分,化平凡为神奇。如今几十年过去,很多记录早已天翻地覆。但当我适应了时空交错的感觉后,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到趣味性。当然,跟着作者的视角和足迹,过去走过的地方景色在脑海中浮现,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啊。 “对于任何一种旅行而言,都有充分的理由回过头去验证一番你此前的印象。或许你对那个地方的判断有点草率呢?又或许你去的时候正值一个不错的月份呢?或许是天气因素让你的回忆更加美好了?无论如何,旅行往往就是要抓住某个瞬间,而且它是一种个人体验。即使你我一同上路,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也不尽相同。我们对于旅行经历的描述会不一样。”
描绘了外国人眼里的刚刚度过文革的中国,有百废待兴也有急需改善,当时的很多东西现在还隐约记得,上海的英语角的确是印象深刻
很难想象如今这种年头仍可以出版这么一本冒犯和敏感的书。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