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被统治的艺术的封面

被统治的艺术

[加] 宋怡明

出版时间

2019-12-01

ISBN

9787511380326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目录
登场的家族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导论 悲苛政一门入军户 叹凄凉三子死他乡
明代中国的日常政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观察明朝,其实是反观我们自己。明朝是封建专制顶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顶峰,除了皇帝用一系列方法将朝政权力收到了自己一人手里之外,还推行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社会控制手段,特别是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背景下,明代统治者的权力几乎深入到了每一个乡野角落,极尽所能地控制基层社会,这在历史中历朝都未见到的。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本书,也可以了解到,似乎无力反抗任何皇权压制的普通老百姓,也被动创造了多种方式来化解统治或软抵抗,以维护和谋求保护自身利益,即使这种保护是十分有限的。这本书里就是把这种日常生活的政治称作“被统治的艺术”,我觉得算是一种挽歌——用现代社会概念来说,已有的“社会”被挤压到几乎没有空间的时候,我们只好被动创造新的社会空间。这就是来自民间的创造性互动,无奈,但有用。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福建农村,翻阅各种资料,调查500年前的历史细节。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一本讲500年前历史的书,还有被删节,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
典型的论文写法,框架严明,整体架构上互补成就,每章节都有结论陈述,为支撑观点而践行的大量田野调查,举例详实且在字里行间颇有历史回温的余味(各种小人物的身影在宏大背景间的游走富有意味);辅以世系家谱、路线图表,独特的切入视角,译文很舒适。所谓“被统治的艺术”,选用“日常政治”这个概念来表达民众在制度的约束下,如何通过微妙而克制的平衡、富有谋略的生存智慧以及剑走偏锋的冒险行为,在被动服从和主动反抗之间,达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对军队的“解域化”与土兵及其家属的“再域化”是一种介于政治与日常的互动/抗衡,联姻成为军户融入当地社群的手段,利用“体制之间/规管定位与现实处境之间的差异性”实现制度套利。最有兴味的是关于「家族」概念,征兵制折射出的宗族观是中国社会源远流长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
记得王汎森写明清史的时候就很着重用了德赛托的日常生活政治抵抗的概念,本书只不过把这种权力后坐力的试验田放到了明代的兵役制度里,一如作者所言,他要谈论的不是兵役制度本身,而是其中折射出的官民互动——民众怎样用小技巧消解和对抗宏大权力的压制。而本书主要使用的方法就是官方史料与私家族谱两种叙事的对勘,这两种叙事恰恰是官方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权力的具体化表达,在其上,福建地区的宗法制又与整个帝国的兵役制构成了更大的对冲与勾连,在多重户籍中摇摆与避难的明代马丁盖尔的故事很有意思。第三章提及出海移民问题,可以再参看李伯重的研究,他更早更全面地描绘了明代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进程。
这本书我先看的英文版,当时买此书很是艰难,美亚上出货出了一个月都没有出来,无奈之下看了电子版的。现在有了中文译本,不管怎么说都是件好事。高晓松、当年明月的推荐还有出版者主推的对象好像是要做成大众书的,我只能从学术书的角度说一下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明代军事史因为资料的严重限制,一直无法打通中央、地方和基层社会,本书利用万里挑一的好资料实现了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明代卫所制衰败,导致明中期倭寇横行,但能详述这一过程的资料非常稀缺;大家都知道卫所军户兼并屯田导致屯田制失败,卫所军逃亡,但兼并了屯田的那些军户家族怎么扩大影响力的事例却不好找。说是“被统治的艺术”,其实说白了就是那些军户豪强兼并土地、扩大家族、转嫁赋役的过程,真的算是“老百姓”的历史吗,我觉得不完全是。
制度如何形塑社会?本书描述了明代军户与国家良性互动的四种模式:“优化处境”即将军役集中到一个支系或使用代役、“近水楼台”即利用卫所军士身份于非法贸易浑水摸鱼、“制度套利”即利用军民两套不同管理体制获利、“诉诸先例”即入清后追溯至在旧朝体制中的特权。对我个人而言,在实例当中解读制度是最好的方式,制度规范社会,社会中的人和事也促进制度的发展。
很有启发的书,让我对帝制晚期社会下被统治的老百姓和国家与国家代理人之间的互动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田野地点是我家乡,作为在地的土著群体,从中可以印证现实又启发新思考,很感谢作者。结语值得多读,比如关于契约的普遍,非正式组织的运行(作者认为各个改革者对非正式组织的废除主张是近代中国遭遇诸多创伤的原因)以及国家语言的使用,当中尤其是制度史研究的视角:体制本身;制度套利空间;百姓相应的文化和组织资源;利用资源制造出的策略。这四个要素的互动在明及其以后的日常政治中都有重要作用。需要和斯科特的书映照着看。译书有删节,有时间想去看看新出的台版。
下层百姓与国家制度的互动,制度与文化的塑造,国家存在的影响,这本书算是开了我的眼界
语言简洁,逻辑清晰,问题集中。在恰当的地方,交待史料的分析方法。而且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合理的范围运用想象力,讲好故事,并采用合适的理论支撑,不过度延伸,是诚实的,也是谨慎的。无论是写作还是研究方法还是结论,都很稳,都值得模仿和学习。写作模版+1
宋怡明自谦这是一本区域史著作,但能看出他对明代边疆卫所与世袭兵役制研究颇深,其理论拓展相当周严,包括谈及华侨与中国的强力纽带乃明代戍边兵卒与家庭纽带的关系延伸,让人甚是称道。此外,作者对于军事制度与社会关系的联动,从不同的空间场域的不同细致分析,如乡村、卫所、军屯、宗族四个群体,军人、海盗、倭寇、官员四种职业属性均有深切的关照,外加关帝庙和城隍庙此类军屯文化拓展的民俗风情之流变,分析细致,引证丰富,材料详实,让人读后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