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金汁的封面

金汁

杜新豪

出版时间

2017-12-01

ISBN

9787511634221

评分

★★★★★
书籍介绍

该书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两种农学传统:即以士人为代表的学术农学传统与农夫、农妇日常所践行的实践农学传统,该研究藉由肥料技术来分析两种传统之间的分野与交汇,重点关注士人的思想与革新实践以及普通农民的农业劳作各自在中华帝制晚期肥料学史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研究认为农民和士人在帝制晚期肥料史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积肥、制肥与用肥是肥料使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农民的着力点在对肥料的搜集(即积肥)上,虽然他们惜粪如金,但是仍然陷入到技术内卷中,他们的勤劳并没有带来所谓的“勤勉革命”,反而陷入危机中,直至施肥劳动获得的边际产品接近于零。士人虽然在制肥、用肥的层面上虽提出了诸多理论与新见,但他们依据的原理的模糊性及其在“实效”上的苍白无力,加之学者们设计的肥料积制、施用方法在技术上的繁琐、复杂与经济上的昂贵与不合理,所以没有被农民吸收并应用到肥料实践中,其发明的新技术只停留在单纯技术发明的层面,而未能被应用到实践中引起技术革新,更遑论技术得到普及从而造成肥料技术革命。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指导教师曾雄生。

目录
目录
导言 1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1
二 既往研究评述 4
三 本书的思路及结构 1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材料虽然写的硬核了些,但是题材非常吸引人,题目也很抓人!
作为一本肥料技术史论著,本书从整体上展示出了一种新的气象。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农学传统:即士人农学传统和农民农学传统。与之相关的是,他将技术视作一个过程,这其中既有农民的参与,又有士人的加入。从过程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肥料技术的历史,他认为完整的肥料技术应该包括施肥原理阐述、肥料的收集、施肥的器具、肥料的制作、肥料技术的传播以及施肥技术六个方面,在这六个方面中农民和士人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是不相同的。这种技术史观,避免了将肥料技术简化为积肥和施肥两个环节的作法。是对肥料技术史的一种开拓。
读完容易对有机圈内倡导的种养结合方式大规模推行的的可能性产生质疑。古人无所不用其极搜集使用肥料也恰恰说明其长期短缺的状况。和农场场长讨论堆肥,他的意见是仅就肥田而言,豆饼菜籽饼更好;目前大部分的堆肥也许只是环保人士的自我安慰。书中整理史料记载的中药包衣种子,五行相克施肥大法很有意思,不能给玄学农法的人看了去,以免为祸天下。
可读性很强,本书主要观点为士人农学与农民农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农学的“儒学化”,作者最终的落脚点在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上,也算契合。除却中间讲收集肥料的途经和工具那两章比较简单之外,其余部分论述的真的很棒,更重要的,面对细碎零散的史料,作者能组织运用的严丝合缝,确实不易。
意外地好看!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了,反而难有新意,作者没有沿用过去按政治史朝代分期的老做法(这样做真是挺偷懒的),有一套整体的技术史观来进行分期,史料发掘也更丰富多样,先写到这里等我回头补评
蛮有趣,增长了知识。不过书中的粪便啥的有点味道^_^
作为论文来说很有趣,码了不少其中的参考资料准备看看。
很简练的一本书,不枝不蔓,有收获!四星半吧,感觉可以再写厚点儿,延伸到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实践被西方化学肥料理论与化肥取代
吸收了大量“粪词”…比如“粪阀”…σ(^_^;)
这是我见过第一本系统论证肥料发展史及科技史的书籍。没想到“地力”还能跟“气”、阴阳五行说等联系到一起,不得不感叹古人思想之广博。 如何维持“地力常新壮”一直是古今农人苦苦追寻的目标,从生粪到熟粪,从粪丹、金汁到后来的饼肥再到现在的各种有机肥无机肥,肥料的工艺、技术和肥效都是在一步步进步的,所以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才能在维持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后还能保持地力不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得益于中国对各种肥料的挖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