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的凉山兄弟的封面

我的凉山兄弟

刘绍华

出版时间

2015-09-01

ISBN

9787511726902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中文版序 生命之书
第一章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看不见的审查者,你们何时让我更新完整资料呢?
台湾学者似乎有两个特征:对“典范”的天然警惕,王明珂、刘绍华等人的作品中,反复申说“典范”背后的目的,将“典范”制作的过程一一曝光;二来,他们实在太喜欢引用西方学者的教条了,不弄得满篇人名就显得不够学术似的,《我凉山兄弟》中有很多背景性、常识性的现象其实是不必引用他者之言的,直陈其事即可。把凉山的问题归结到现代性的入侵、地方与中央乃至国际合作失调等原因,还是太简化了,作者为了去污名化,又有些不自觉地站在了被观察人的一方,忽略了这个地区民族内在的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有两点:对毒品与疾病文化观念史的梳理与澄清,这其实还是在分析“典型观念”背后的机制,从流行品到行为失范的危险品,变动的是人的观念;另外,女性研究者在调查中的自觉意识也被强调了。研究者性别与被研究者性别之间微秒的互动以及可能带来的误差。
敬兄曾言,主持讨论课时,有学生发难:彝族实为堕落、劣等的民族,毫无研究价值!此言一出,瞬时激起千层浪,但该生毫无惧色,舌战群儒,蔚为壮观…哈,确实在历史的洪流中,边缘的独特性从不讨好,我想搞不好是这俗气的主标题闹的,换成“在现代性潜流中的权势转移”,估计也就没有类似非难了…
值得注意的是,贫穷的凉山青年都有很高的颜值
理论分析的部分严谨而平庸,一些术语有“硬套”之嫌。最吸引人的还是个案与口述史。诺苏人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吸食毒品和去都市闯荡成为诺苏年轻人的“成年礼”,艾滋防治计划反而加重了艾滋病的“污名”……这些内容读来都颇为“震撼”。每次读此类作品都让人感叹民族和地域的多样性,也越发意识到“中国”这个统一而延续的概念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生造出来的。作者的感叹令人喟叹:“我得赶快写,否则赶不上田野里死亡数字的攀升。”最后的建议也很中肯:我鼓励年轻人‘出走’学院,待确认自己的生命热情后,有机会再重返学术之途。
学术和通俗相结合,三星给内容,两星给作者参与式地田野调查。作者以中国建国后两次现代性演进为视角,反思现代性入侵给凉山青年带去的流动、毒品与艾滋污名。作者认为上层机构、意识形态和市场消费观念等外来政治和文化的强势介入对凉山本地传统观念的碾碎,倡导权威与当地传统相结合的修复路径。凉山兄弟其实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在宏观社会结构剧变下的缩影,扰乱所有,默默忍受,无法回头、无法回避。
看到后记确实被打动了。尽管作者对个体命运的讲述、国家-地方作用的机制的讨论不甚了了,尽管文献和理论的引用稍显赘余,但作者还是在认真体悟这个"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并且很真诚地发问、摸索、留下自己的痕迹。我相信作者其实更关心的是纵向的地方关系和横向的现代化进程这样更大的问题,但确实也在细微之处"走进去"和"走出来"了。其实关于贫困、边陲和疾病的故事一直在发生着,"看见"就已经是足够强大的力量。另外还是有不少校对错误和奇怪的句子,或许有删改。
强势的写作者
原来这就是医学人类学民族志,想起来大学的时候对医学人类学很感兴趣,这本书的视野没有只放在凉山艾滋货毒品泛滥本身,而是跳脱开来,从个人社会国家三重视野来看问题产生背后的经济政治原因,洞察性强。很久不看这样引用大量学术概念文献的书了,读起来竟然还有点激动,但作者做得更好的地方可能还是在和观察对象的关系上,鬼故事让她阴差阳错的进入田野(厉害,得以进入诺苏人的世界,她的讲述同情心很强,地方治理为什么无法成功、昭觉县为什么是最后52个脱贫县之一,读完后会有新的认识。但败也如此,进入田野的人和田野这么近的关系真的是正确的吗?对他们的同情和交往是否又遮蔽了她的观察,想必很难做到平衡吧。
作者分析了诺苏人从解放到21世纪初的两次污名化建构过程。得出,国家和国际组织因忽视了地方传统,导致了医疗计划的失败,和地方人民的痛苦。深为作者走入诺苏日常生活的勇气所震撼,也了解不断回访却闻朋友故去有多难过。沿着作者的路径开始思考现代性,同处洪流中,为何有的人迎来了大解放,有的人却重新戴上镣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