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封面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美]张灏

出版时间

2016-05-31

ISBN

9787511729743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依然处于一种混乱而失序的局面。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实验环境,即所有的政治思想得以在此间交汇、碰撞。对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段时期不仅意味着伴随西方扩张而来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更是传统世界的瓦解。当 危机加剧时,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感到有必要设计新的世界观,以恢复周围世界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在本书中,张灏对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四位在中国历史转变时期(1890—1911)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独辟蹊径的研究。这些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并不止于重塑政治秩序,他们要做的是改造整个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作者试图理解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他们既受传统汉学影响,又受西方思想浸染;既有世界主义的倾向,也有民族主义的激进;既关注个人如何追求至善境界,也关注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我之所以选择这四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都在此时期以不同方式扮演了思想界的主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反映了以往缺乏研究的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思想风貌。我相信,一并分析他们四人的世界观,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和时代。

—— 张灏

【编辑推荐】

1、张灏是享誉华人世界的学者、思想家,曾师从著名哲学家殷海光、著名汉学家本杰明·史华慈。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已得到海内外学人的普遍认可和重视。

2、张灏从不重复前人的研究脉络,他回顾和重现了清末民初思潮中最重要的几股力量。通过理解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探讨他们如何回应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也能为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提供明智的历史借鉴。

3、此次集结出版了张灏学术生涯中的代表作《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学者、媒体推荐】

张灏先生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细微而复杂,深刻继承了史华慈先生的传统……通过与张灏先生的接触,我就不仅找到了家法,而且还从他那里获得了一种人格的品质,那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儒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灏是台湾著名学者、思想家、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殷海光的学生,殷海光先生自称为“五四之子”,自觉地担当五四之精神,而作为“殷门弟子”的张灏便从殷海光的“师范”中承接了五四精神的火种——以民族、国家之命运为终极关怀。

——蒋贤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张灏极少回大陆讲学,但他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低调的民主观与高调的民主观” 等思想,近年却成为大陆知识分子的“通识”——用一名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种渗透式的影响使得张灏这个名字成为一个“传奇”。

——《南风窗》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康有为(1858—1927)
一 思想历程的开端
二 探求思想融合
三 “仁”的道德玄学世界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近很糟,读得断断续续。梁启超比起这几个人更接地气,所以得单写。那时候就思想写思想,不像现在更严苛的历史主义。这些人其实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是如何与他们的读者互动的?大框架无疑是正确的,中国的道德气实在是太强了。
他对章太炎评价最高,我反之。应该看到里面似乎还是传统居多,不过带有明显的应战色彩。。。这方面费正清的大局还是很不错的。
结语太重要,需要多看几次
正统的传统的经典的内部的思想史写法。
泛泛而谈,文笔浅。
虽然我知道章太炎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但恕我太菜,实在看不太懂。前言部分写的很好,具有启发意义。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西学知识对传统文人和东方秩序的影响,今文经学和新儒家思想的再生,都是探讨当时知识分子思想的好角度。但四个人物的思想论述基本遵循一个范式,即诸子思想对儒家学说的更新,西学中的宗教概念对他们的影响。章部分的佛教思想探讨补足了林少阳专著中对佛教思想的缺漏。
张灏,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另一部晚清思想史研究著作,从张灏的写作手法来看,他是更接近于观念史写作,对于晚清时期的政治史背景基本上都略而不贪,这就让这部书的名字危机,无法从文本中体现出危机感。事实上,晚清的危机起于鸦片贸易,而到了甲午战争后,国家和民族危机空间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精神状态是值得研究的,而张灏虽然选取了这些代表人物,但是这些人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是非常模糊的,而作者径直到他们的思想概念分析,这就失去了语境和思想的关联。尽管张灏将宋明理学和王夫之都纳入到考察的对象,但是这与晚清的危机关系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转化了中国思想资源来应对危机,其实这部书还是非常的含糊,所以思想观念史本身是存在研究的困境,单纯的文本是无法解释历史和现实的关联。
前言写得太好了,四个人里谭嗣同最好看。
之前读一半放弃了,这周又重新读完。选择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和刘师培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探索他们在清末20年这一“大变局”中的思想内涵与变化,试图回应知识分子是如何应对天下危机、重建内心秩序的问题。最大的特点是对四人思想源流的探讨,与一般认识中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同,作者认为四人的思想还是源流自中国传统,既有行将崩坏的儒家道德理念,也包括清末兴起的佛道墨等古典思想,西方思想则更多在其中起到了加剧个体与传统紧张的催化剂的作用;最喜欢的地方是对四人现实生存困境的探讨,尤其是喜欢谭嗣同的部分,谭的思想最初正是来自他对早年人生困境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能够超越个人的悲情主义世界观,重新找到个人和集体的均衡点,并最终了实践自己的理想,“犹冀及百年,虽死犹不死”。
偏学术,且并没有体现危机中的概念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