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西晋学者陈寿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后人把它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种。
《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的历史,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因为陈寿是从三国进入晋朝的,并且在晋朝担任官职.所以,他在著书时必须要为晋国的政治需要着想,晋朝是直接继承魏政权而统一全国的,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就把魏摆在正统的地位,用本纪的名称来记述魏国君主的行事,而蜀、吴二国,一律称传。尽管如此.陈寿在蜀、吴二书中,仍然用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式,按年月日记载蜀、吴国君的政事。因此,在《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是并列为书的,应该说,陈寿撰写三个王朝并列的历史巨著,是冒很大风险且很有独特的眼光的。如果没有陈寿的《三国志》,我们对那时是三国鼎峙的认识就不一定会这么明确。因而,《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不仅在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也有着突出的贞献。作为记载三国时代最原始的资料,它为后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如话本、平话、杂剧,以及《三同演义》的问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主要特点
一、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二、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荀或、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今天,三国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管理部门及企业人士关注的课题。阅读《三国志》,不但可以了解和研究历史,还可以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作战、如何经营管理、如何使用人才、如何公关处世和如何社会交往。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可以在阅读《三国志》时,学习其中的智慧、勇敢、机智、权谋。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三国志》进行了简明注释和白话直译。
作者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译注者简介
陶新华,男,汉族,湖南醴陵人。
1988年至1995年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1995年至1997年,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97年至2000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2000年2002年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2002年至2010年,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副师级干部。2010年至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主攻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史、军事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