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吴三桂与甲申之变的封面

吴三桂与甲申之变

林奎成

出版时间

2013-08-31

ISBN

9787513021432

评分

★★★★★
书籍介绍

甲申之变的三方代表人物, 朱由检为大明朝的崇祯帝, 时年34 岁; 李自成为大顺朝的永昌帝, 时年38 岁; 多尔衮为大清朝的摄政王, 时年32岁。论长幼齿序, 三人大致同龄, 而以李自成居长。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30 龄代的人属于“中青年冶。然而就是这三个中青年, “虎掷龙拏不两存, 当年曾此赌乾坤冶。这一场乾坤大赌博, 角逐的三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人事、民心向背等各个方面的盛衰消长, 互为纠葛, 其间的关系极其复杂, 而百端归一, 结局成了满清一统天下的原因却极其简单: 若非吴三桂借兵则山海关不失; 山海关不失则清兵不入, 即使有范文程和洪承畴的谋划, 多尔衮也只能施皇太极的故伎, 毁边墙, 扰京畿, 饱掠一番, 哪里来再回哪里去, 要想一举夺得天下, 其可能性基本为零。如此看来, 实在是吴三桂成就了多尔衮!

谈甲申之变, 吴三桂是个回避不开的人物, 其人其事, 足资谈助。中国历史上, 若论声名狼藉的败类, 吴三桂必在前三名之列。他与陈圆圆的故事, 流布里巷, 家喻户晓, 江山美人的抉择时刻, 宁愿毁弃江山而不肯割舍美人, 是人们鄙视其人的长久不衰话题; 至如其国变之际, 君难不淤救, 父死不顾, 首鼠两端地在明、清、顺三方之间窥伺机宜, 趋避渔利,为达一己之私, 不惜开门揖盗, 断送大明天下等等丑闻, 亦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近四百年来, 三人成虎, 千夫所指, 传说的荒诞早已掩盖了史实的严肃。此人真的就如此令人憎恶, 如此声名不堪么?

史学工作者

目录
绪言
一、史料与现状
二、吴三桂人关日程考
三、关外降闯说
四、关上降闯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绝佳的考证史书,学术且拒绝枯燥,引经据典而酣畅淋漓。他的一副面孔是钩沉梳爬,青灯黄卷般的考据史书,另一幅面孔是曲径通幽,起伏跌宕的推理小说。好书
没想到一本考据之作竟让我读得如痴如醉。这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期待作者的《甲申三国志》
非常硬核,这类文章也只有学者能做,普通人发表类似言论一定会被喷替汉奸洗白。
文史爱好者的历史研究,考证生硬,死抠字眼,用权谋分析、辱骂之词和感叹号来凑故事。清史史料学训练不太充足,如《清史列传》、《清史稿》之列传与清朝国史馆传稿之间的关系显然就是没搞清楚。两个地方明显是有问题的:(1)用唐通出发日期否定“关上降闯说”,然后发现这样就无法否定入关后降闯的可能,就设个“中途降闯说”的靶子、故意掺入一些容易驳斥的传奇情节,偷换“时间”和“情节”两种分类要素。(2)若《明季北略》或人物口述符合作者心意,就说是可信的;不符合的时候就加以贬低,前后双标。全书唯一有点价值的看法是在视野比较狭窄的情况下看出王永吉在甲申之变中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
4.5星。我一直认为合理的推测是丰富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文献也是要辨析的,可纯凭文献,历史的细节把握不到。很多时候“常理”能在其中推上一把。
以一己之力挑战百年成说;但如果文字能够再白话,论证与叙述再展开,那就完美了。
本书推论:吴三桂没降闯,降清也是无奈之举;借兵主谋是蓟辽总督王永吉;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王永吉好友泼脏书。看作者推论的过程甚至有点胆战心惊,颠覆了很多习惯认知。最后说的挺好,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对社会、对人民的功绩,想起军师联盟的台词“什么是德呀,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
作者基本上把所有甲申的材料都辨析了一个遍,写得很细致,甲申年还值得深挖。对王永吉的辨析眼前一亮,但是作者没提及黎玉田算是一个疏忽吧
把几乎全部有关史料拿出来,详细考订甲申三四月间京东一带的史事,尤其是三方势力如何利用信息差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谓抽丝剥茧,细致入微,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大致观点:勤王诏下时,吴三桂时尚在遵化,当日就道,率宁远兵丁入关,并未羁延;至四月十七日弃军南下前,王永吉实为最高指挥官,并亲自部署了联络多尔衮从中协、西协入关剿贼;吴三桂从未降闯;在关门时,吴三桂尝与多尔衮以敌国之礼盟誓,奉明太子入燕京继位,并割黄河以北;关门之战后,李自成以太子为饵,与吴有休兵之议,但李自成从未掌控太子;此间,吴的立场始终为明臣,意欲两面依违,但既不掌握太子,又根本打不过清军,最后的结果就是皆为所卖;最终,吴在秋月降清。夏允彝所谓「三桂借兵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不幸耳!」值得一叹。
从历史的故纸堆中爬梳真相,辅以大胆假设,对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进行惊天的重构,观点鲜明,但不脱以论求史的嫌疑,对文献的选择性阅读过于明显。从历史著作的严肃性上失之严谨,但从历史著作的可读性上诚为上品。(阅读时间:2022年5月5日-17日;自评:8.0;推荐指数:★★★★★)